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老头》中高老头形象分析

《高老头》中高老头形象分析

《高老头》中高老头形象解析
高老头的悲剧是资产阶级和市民内部一切传统的价值观被新时代的现金交易法则所取代的真实写照。

全文描写了高老头与女儿们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其为线索之一,展开了对黑暗的讽刺。

一、拜金的父爱
他原为面条商,在大革命时期成了暴发户。

妻死后,把溺爱当作父爱,用金钱推动她们的奢求和虚荣,以致最后拜金产生的悲剧。

“……把高老头的蜗居和刚才她女儿华贵装束一比,不仅惊呆了。

屋里连窗帘也没有……床头柜既没有门,也没有大理石台面,壁炉没有生过火,旁边有张胡桃木方桌,高老头就是用这张桌的横杠把镀金器皿扭弯的。

”高老头从百万富翁直落到如今变卖旧物来养活女儿,是由于女儿的贵族拜金性格。

这是高老头用爱铸成的错误。

正是他培养了女儿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世界观。

所以,当其临终前喊他的女儿见最后一面时,她们却没有一个来看望被榨干最后一滴血的父亲。

而他自己最终成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牺牲品。

这不能全权怪他,因为观此文本,这是一部赤裸裸中世纪法国巴黎金钱社会的写照,而他是一个商人,生活在此环境中,多少会产生拜金的性格。

然而,他把这种性格用爱传递到女儿身上,为了女儿能更好的生活。

所以这也是一部用金钱湮没亲情与爱情的血泪故事,由此见,这种悲剧便不算偶然。

二、归属与爱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中有:归属于爱,也是人的社会性的反映。

当然,在它之下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种需要对于他已经满足,而对于女儿,安全需要(经济安全和人生安全)远远不足。

“归属感”,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集团和群体的需求。

高老头一心只想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归属于由此三人组成的理想的幸福的家庭里。

“家庭”,难道是伏盖公寓的暂住房么?所以可以说归属的物质表层已经暗示了他们不可能产生理想的家庭幸福感。

而且,女儿只想把他当作“摇钱树”,只有当缺钱时才去找父亲,这便可见社会及个人所形成的不孝风气。

“爱”,人都希望伙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关爱。

而被女儿门榨干了财产的老者,奄奄一息地躺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不停地呼唤女儿的名字。

可是两个女儿一个也没有来,老人想起当初女儿出嫁时,他给了她们每个人八十万法郎作为嫁妆,女儿和女婿把他当作财神,谁也不敢怠慢他。

人们恭恭敬敬地瞧着他,“就像恭恭敬敬地瞧着钱一样”。

如今他一无所有了,谁也不把他放在心上。

“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拥有钱,应该紧紧攥住儿女的缰绳,像对付劣马一样……”。

这样,女儿的价值趋向完全打垮了归属这一层关系。

伏盖公寓的住客们由崇敬变为不理不睬,甚至任意嘲讽,把他当作笑柄。

拜金和权力腐烂了这原本可能正常的亲人和朋友关系。

三、小结
高老头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牺牲品,而这幕悲剧再形象不过地印证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照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默默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因为连低层次的需要都不能被满足,所以依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自我实现便遥不可及了。

高老头便在无形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理性和尊严。

《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用高老头的父爱异化的悲剧,无疑是用人性中最柔软脆弱的情感来给这个社会和病态人心中早已成为定式的金钱观念以重重的一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