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纲(详细勘察)一、文字部分1、概述.工程概况(1)建设、设计及委托单位,工程地址,规划用地面积,场地整平标高,建筑物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层数及高度基础形式基础尺寸及柱网间距基础埋深(m)基础底面荷载或柱荷载(KN)地下室或设备基础尺寸(m)容许沉降量及倾斜值(mm、%)其他(2)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地基等级及据此确定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以及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抗震设防类别,场地环境类别。
勘察的目的、任务根据工程特点,已知地质条件,详勘及设计要求,提出主要目的,具体任务,以满足设计、规范及施工图审查要求。
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及资料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特点等资料及建筑、设计等单位提出的勘察要求,选择并列出应遵循的规范、规程等技术标准。
招标文件,已有地质资料等相关资料。
勘察工作简介1.4.1勘察方法、手段总述: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及建筑物性质选用相适应的勘察手段。
(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相结合)1.4.1.1钻探说明钻探设备型号,钻探方法,开、终孔直径,循环浆液,岩、土芯样采取率等。
1.4.1.2取样(含取水、土化学分析样)说明取土器型号、标准,取土方法,取土间距,土样等级,包装、贮存及运送防护措施等。
1.4.1.3原位测试(1)标准贯入试验(SPT)说明SPT的目的、贯入设备的型号、规格,试验方法及试验间距等。
(2)重型动探试验(DPT)说明DPT目的,动力触探的型号、规格,试验方法等。
(3)静力触探试验(CPT)说明CPT目的,静探设备型号、规格(微机采集系统、探头编号、探头圆锥锥底截面积、锥角,率定系数,试验方法等。
(4)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VST)说明VST目的,仪器型号,板头尺寸,率定系数,试验方法。
(5)平板荷载试验说明平板荷载试验目的,设备型号,设备自重,压板尺寸,试验方法(加荷方式,稳定标准,观测仪器等)。
(6)钻孔波速试验测试说明波速测试目的,测试仪器型号,测试方法。
(7)其他原位测试(现场抽水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等)1.4.1.4勘察点的定位及高程测量说明测量仪器型号,定位方法,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引测依据(控制点位置及坐标)。
1.4.1.5室内岩土试验说明室内试验项目种类,目的、要求,试验方法(执行标准)。
1.4.2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情况1.4.2.1勘察工作量布置及调整说明勘探点的布置原则,具体布置情况,勘探点深度确定原则,勘探工作量的调整情况(调整依据,目的,调整工作量)。
1.4.2.2实际完成工作量说明勘探工作进出场时间,室内试验及资料整理时间,实际完成的总工作量(野外、室内)。
工作量采用列表方式说明。
(见下表)表勘察工作量一览表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1野外工作勘探点定位测量点2 钻探总进尺孔/米土层进尺米岩层进尺米3 取样原状土样件扰动土样件岩样组水化学性组土化学性组4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孔/米标准贯入试验次重型动探试验孔/米钻孔波速试验孔/米十字板剪切试验孔/米5 室内试验土工试验常规物理试验样次压缩试验样次直剪(快剪)样次直剪(固快)样次三轴固结快剪样次渗透系数试验样次颗粒分析试验样次水、土化学分析样次6岩石试验天然抗压强度样次饱和抗压强度样次干燥抗压强度样次注:上表可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增、减。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区域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条件(工程需要时进行,一般为收集资料。
)(1)阐述地理位置,区域地质构造(所处构造单元、控制性断裂、破碎带,底层及其产状等),地震史,基底岩性,评价场地稳定性。
(2)阐明环境地质条件(所处环境类型及有无污染源等)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地形、地貌阐述地形起伏情况(地面高程,坡度,倾斜方向等),场地地貌单元,切割及自然边坡稳定情况,沟、塘、浜等微地貌形态的分布,场地整平标高等。
地基岩、土构成及分布特征(1)根据岩、土的成因、时代、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划分地基岩、土层,需要时说明划分原则方法(①层人工填土,②层全新世沉积土,③晚更新世沉积土,④残积土或混合土,⑤层基岩)。
岩、土层描述与分布特征可用两种方法表达,一种为文字叙述形式,另一种为表格形式。
表格为综合地层简表形式,见下表。
地层描述与分布特征一览表(一般土层)层号时代成因地层描述建议的压缩模量(MPa)建议的承载力特征值f ak(kPa)分层厚度最小~最大(m)层顶埋深最小~最大(m)层顶标高最小~最大(m)分布范围及特征简评地层名称颜色状态或密实度包含物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压缩性3、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资料(根据工程大小、复杂程度等条件选择)(1)收集当地气象资料,内容包括:所处气候带,最高、最低气温,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及雨季、旱季、风向、风力等;(2)水文资料包括:地下水类型,历史最高水位,近3-5年最高水位,年变化幅度,河流最高、最低水位,水污染源等。
场地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说明场地地下水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主要含水层及其对工程的影响,补给、排泄及径流条件。
场地地下水赋水性、透水性评价对场地各土层的赋水性和透水性进行评价,有室内渗透试验和原位渗透试验资料时应结合渗透系数来评价地层的透水性(强透水、透水、弱透水、微透水、不透水)。
地下水水位量测地下水初见水位和静止(稳定)水位,说明量测方法和过程,叙述初见水位和静止水位的埋深、高程,地下水年变化幅度,历史最高水位,近3-5年最高水位,有地下室、车库等基坑时要提出抗浮设计水位。
阐述地下水对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处理和桩基础的影响。
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1)在湿润气候环境的河漫滩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埋深~1.5m),土壤受地表水及地下水渗入及径流补给,可溶盐均已溶入水中,水土腐蚀性评价主要是对地下水腐蚀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般情况下可不再取土样。
其他地区(山地、丘岗地等)均应取水、土进行腐蚀性分析,评价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
当工程有要求,必须对钢结构腐蚀性进行评价时,尚应通过相应的原位或室内试验确定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2)确定环境类别时,土的含水量应根据腐蚀性评价深度范围(即在基础埋置深度处于地下水位以上范围)土层的含水量。
水腐蚀性分析成果表pH Ca2+Mg2+ Na++K+cl-SO42-HCO3-游离CO2侵蚀性CO2总矿化度Mg/l指标孔号土腐蚀性分析成果表pHCa 2+Mg2+Na ++K +cl -SO 42-HCO 3-Mg/kg地下水不良作用对工程影响的评价(可选)(1)地下水在动水压力作用下,粉土、粉砂产生流砂、潜蚀、管涌、流土等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地下水浮托力引起的建(构)筑物底板上浮,地下水动静水压力引起的基坑突涌;(3)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 (4)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4、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对工程危害程度 4.1.1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1)提供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建筑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抗震(有利、不利、危险)地段划分。
(2)单幢甲、乙类高层实测波速的钻孔不宜少于2个,高层建筑群每幢不得少于1个(另根据地质单元及结构单元增孔数)。
(3)对于不超过10层,高度不超过30m 的高层建筑,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GB50011-2001》规范估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孔)。
指 标孔号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土层土层剪切波速J1 J37 J56 J95 Vs(m/s)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m)d0(m)t(s)V se(m/s)(4)地震液化判别(判别孔不应少于3个,间距~1.5m,每层土的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个)、软土震陷判别(7度时fa>80kPa或Vse>90m/s可不考虑震陷影响),需要时提供地基土动力特性参数、分析地震液化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抗液化措施建议。
粉土、砂土液化判别表孔号地下水位dw(m)层号标贯深度ds(m)粘粒含量P3(%)临界标贯击数Ncr(击)实测标贯击数N(击)液化判别液化指数液化等级点值孔值1(最高水位) 1 3 9 液化轻微液化2 3 10 液化4.1.2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可选)当有除液化和震陷以外的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岩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活动断裂等)存在时,按《GB50021-2001》中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要求进行勘察工作量布置,描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范围和发展趋势,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的危害。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构造、地震史、地震区划资料、不良地质作用综合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以及对建筑的适宜性。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与选用4.3.1岩土参数的可靠性与适用性评价(根据工程大小,试验、测试手段等内容选择)(1)取样方法及和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采用的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
(3)不同的试验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4)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对变异系数超标时,应分析其超标原因,包括分层的合理性,地基土层的均匀性,地基土层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变异性,(5)测试方法和计算模型的配套性。
4.3.2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1)正确划分地层、确定统计单元(按分区、分层),对试验成果要详细分析及合理取舍,对互层土、夹层土、混合土等,要仔细分析试验数据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对不能代表本层土的性质或异常数据,要予以删除,不参加统计。
(2)说明统计方法(3)统计内容:室内试验ω、r、е、ΙL、ΙP、ΚV、K H、α、E s、C、φ、q u、C u、S t、f r等,原位测试P s、q c、f s、N、、V s、V p等。
(4)统计成果:样本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标准值。
4.3.3岩土参数的选用(1)评定岩土性状指标,如含水率ω、天然重度r、孔隙比е、液性指数ΙL 等物性指标选用平均值。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所需岩土参数,如α、E s、Κ选用平均值、(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所需岩土参数,如抗剪强度指标c、φ、载荷试验f a、E o、十字板C u、静力触探P s、q c、f s及标准贯入N等试验指标选用标准值。
(4)变形计算指标值及e-P(5)地基承载力及桩基设计参数应综合分析后提供特征值(建议值)。
地基岩土的工程特性评价地基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强度、变形等工程性质。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4.5.1天然地基方案分析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地基岩土层的分布,所处地貌单元,厚度、坡度及物理力学指标的差异性(承载力、变形指标)、离散性进行评价(可参考高规P28)。
(2)地基稳定性评价:根据场地稳定性,基础持力层坡度,有无临空面,是否位于边坡附近或坡顶部位等评价地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