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品教学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周逊富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三、《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重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是对自、社、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关系。

第一课时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

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

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拓展:哲学的指导作用(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例:英哲学家斯宾塞终身未娶。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作出的决定。

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3)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例:“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

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

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伏尔泰说道。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产生、功能。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板书设计练习提升: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情景:一七十多岁老太太冒雪爬上一千米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因为小孙子的病看了医生也不见痊愈,同时,她也希望神灵能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

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用来“修庙宇、塑神像”的。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着她一家人的命运。

命运乃由上天、神灵主宰,这是老奶奶的世界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呢?推进新课(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不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有。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会对世界有所认识,形成一些看法和观点,也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

只不过没有论证和系统化,我们称它为朴素的世界观。

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

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总结: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

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哲学概念,对哲学概念应这样理解:(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训练提升: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目标1.识记哲学基本问题;唯物、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2.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运用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

2.唯物和唯心根本分歧。

难点1.唯物和唯心分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导入: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你对石头的感觉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 2.1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1.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认识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如: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活动对象的真实存在,即承认物质第一性,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探讨人与世界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也称神秘主义,如把“8”联系成“发”;“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代表性观点:神创论:即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理在事先: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形态基本观点代表性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总结: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的观点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但要注意的是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因为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习了两者的分歧、基本观点以及基本形态,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我们还要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它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板书设计第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关系(2)用辩证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重难点】1、哲学与时代关系2、马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观在的地位和作宗教力量和王权以沉重打击。

他为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哲学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到只有马哲才是现时代精神精华。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哲学内容来源于时代看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从哲学对时代反作用来看哲学和时代关系。

板书设计训练提升第二课时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过程导入:19世纪三四十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资义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人们寻找解决方法。

人们找出了怎样的理论出路呢?推进新课 3.2哲学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出时代要求,同时也准备了各种条件。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它是时代的呼唤,是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解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情境:随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论来指导。

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政党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行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知识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马恩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意:马哲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目标◇识记:(1)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2)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科学发展观、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重难点】1、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