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学院:理学院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0901姓名:庞宁博学号: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日益突显。
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冲突与融合、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但冲突也伴随其中。
文化交往是文化多元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交往有文化平行、文化交融、文化冲突三种情况, 文化冲突是文化交往中比较棘手、比较重要的问题,文化冲突的出现有深刻的根源和各种相关的原因。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 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利益相比,其地位已明显下降。
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功能及作用,使它成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标志,被喻为“ 软权力” 。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接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走出去, 主动开放、主动接触,寻求多元文化中相同的特质,作为平等共处的基点。
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 这种世界性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
如“ 麦当劳文化” 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所开的数以万计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对于中国人来讲, “ 麦当劳” 、“ 肯德基” 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作为快餐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 进麦当劳和肯德基, 与其说是填饱肚子, 勿宁说是想去其中感受那么一点点“ 美国气氛” 。
麦当劳在世界上 120多个国家开有 2.8万个零售店, 2000年全系统销售额达400亿美元, 总收入的 60%来自海外业务。
美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 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层建筑。
” 作为美国快餐的一个著名品牌,麦当劳流行于世界各地,几乎家喻户晓。
麦当劳快餐与其用料配方、制作工艺、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合在一起, 成为麦当劳企业文化。
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扩展就是“麦当劳化” 。
据“麦当劳化”一词的发明者美国马里兰大学乔治·瑞泽尔教授说, 麦当劳化是这样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 麦当劳快餐店
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余地方的越来越多的部门,当然这对于中国也不例外。
对于影视文化而言,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 WTO 的加入,我们的国门越开越大, 当前各类好莱坞大片的炒作热浪不断。
美国影视文化的大量引进, 对我国国民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旧体制的瓦解、新体制的建立, 要求我们破除旧观念,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
因此, 研究美国影视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影视文化是一种建立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
等多种艺术门类交汇点上的综合性艺术文化类型。
影视文化产生不过百年的时间, 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美国影视文化是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在宣扬西方文化时的隐蔽性, 不易引起青年爱国主义情感的抵触, , 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对美国影视文化接触程度与评价倾向如何呢?广大影视爱好者看电影时更倾向于选择美国影片, 意愿较强, 主动性较高, 原因何在呢?中国人在看了美国影视剧后在思想、言语、行为、穿着上都有哪些变化呢?这些问题并没有人做过深入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电影迷对美国影视文化的选择意愿较高, 接触行为主动性高。
有关资料显示,在国产影片、港台影片、美国影片、其他影片中,看电影时更倾向于选择美国影片, 对美国影视文化的接触范围广, 但选择意识层次较低, 主要以自身兴趣与需要作为选择标准, 对影片中西方文化消极的方面辨别抵御力不强。
青年对美国影视文化的评价倾向表现为:对西方电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有比较强的认同感, 西方电影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比较大。
在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 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主流逐渐背离了原有的思想、美学和文化传统, 开始了大众化转移。
生活剧《北京人在纽约》、历史剧《康熙王朝》、 007系列等长剧(大片以及数不清的家庭肥皂剧给观众带来了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场景的同时, 不断地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解, 通过对现实境遇的解释, 唤起人们对自己的真实处境的觉悟,并通过对理想的期望引发人们的实践热情。
对于这样的影响和冲突, 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 既可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明万世不竭, 还可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首先要加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主体文化。
“ 文化主体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换言之, 有什么样的文化主体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覆盖面。
” 从“ 五四” 运动至今,我国的主体文化经历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阶段,全面吸收民主科学、开放性的西方文化阶段,引入和建设“ 共产主义文化” 阶段,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阶段。
这其中有经验, 也有教训, 但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超强稳定性、广泛的吸纳性、高度的精神追求的先进主体文化。
“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