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浆量计算书

注浆量计算书

注浆量的确定
为了减小和防止地面沉降,在盾构掘进中,要尽快在脱出盾构后的衬砌背面环形建筑空隙中充填足量的浆液材料。

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浆液配比、注浆压力、注浆量及注浆起讫时间对同步注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起关键作用。

二次(或多次)压浆是弥补同步注浆的不足,减少地表沉降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使盾构在穿越建筑物、地下管线时,大大降低地面沉降。

1.注浆目的
(1) 使管片尽早支承地层,减少地基沉陷量,保证环境安全;
(2) 确保管片衬砌早期稳定性;
(3) 作为隧道衬砌防水的第一道防线,提供长期、匀质、稳定防水功能;
2.注浆方式
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形成的管片与土体之间的空隙将采用注浆回填,浆液是通过运浆车送到洞内,注浆与掘进保持同步,采用同步注浆。

盾构推进中的同步注浆和衬砌壁后补压浆是充填盾构壳体与管片圆环间的建筑间隙和减少后期土体变形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可加强隧道的稳定性,也是盾构推进施工中的一道重要工序。

为了防止盾构机注浆孔堵塞,同步注浆选择具有和易性好、泌水性小的浆液进行及时、均匀、定量压注,确保其建筑空隙得以及时和足量的充填,浆液配比如表9-9。

压浆量和压浆点视压浆时的压力值和地层变形监测数据而定。

压浆属一道重要工序,须指派专人负责,对压入位置、压入量、压力值均作详细记录,并根据地层变形监测信息及时调整,确保压浆工序的施工质量。

所配出的浆液应具备以下性能:
(1) 不堵塞盾构机注浆孔;
(2) 和易性好,能更好地充填盾构推进造成的间隙;
(3) 可以防止因浆液固结体积减小而引起的地面沉降;
(4) 提供一个围绕隧道衬砌的长期、匀质、稳定的防水层;
注浆量可根据监测信息分析视情况而定,浆液配比也可视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在盾构掘进的过程中,每环注浆量控制在建筑空隙150%~200%,为减少地下的后期变形,必要时进行衬砌壁后注浆,注浆参数及注浆点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待100m试验段施工得出的数据而定)。

二次注浆采用水泥浆,但在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或管线有较大影响的地段,为减少地面沉降,选择速凝型浆液,在水泥浆中添加适当比例的水玻璃。

各项控制压力的选择考虑以下因素:
(1) 注浆位置的水压力和土压力;
(2) 不能使管片因受压而错位变形;
(3) 不会对盾尾密封刷造成损害;
(4) 既能防止地面下沉超限,又不导致地面隆起超限;
(5) 浆液不会进入土仓
上述压力在初步确定以后,还要根据地质情况和地面监测结果等进行调整。

注浆操作既可人工又可自动,控制开关设在盾构机操作盘上。

每环掘进之前,都要确认注浆系统的工作状态处于正常,并且浆液储量足够,掘进中一旦注浆系统出现故障,立即停止掘进进行检查和修理。

3.注浆主要参数
(1) 注浆压力
根据注浆目的要求调整注浆压力,充分充填盾构施工产生的地层空隙,避免由此引起的地表沉陷,影响地表建筑物与地下管线的安全。

同时,防止过大的注浆压力引起地表有害隆起或破坏管片衬砌。

同步注浆注浆压力应大于开挖面的土压力,一般可控制在1.1~1.2倍的静止土压力范围内。

(2) 注浆量
Q=V·λ
λ—指注浆率(一般取150%~200%)
V—盾构施工引起的空隙(m3)
V=π(D2-d2)L/4
D—指盾构切削外径(m)(削切外径11.93m)
d—指预制管片外径(m)(预制管片外径11.6m)
L—回填注浆段长即预制管片每环长度(预制管片每环宽1.8m)
根据公式计算得注浆量:
Q=(11.93 -11.6)×3.14×1.5×(150%-200%)/4=16.458~21.94m3
即注浆量为16.458~21.94m3/环(1.8m)
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由技术人员确定。

注浆工应及时做好拌浆记录和注浆压力、注浆量的记录,并按期检查浆液质量。

尤其是应控制和记录每一环的实际注浆量以及与环状间隙的理论容积的比较值,注浆量一般控制在理论空隙值的150%—200%。

当出现管片错台和地面沉降量超限时,说明注浆不足或不理想,应尽快进行补充注浆。

4.注浆工艺流程
盾尾注浆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