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格式:作家——人生经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1) 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生经历:(公元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曾奉使出塞,回朝后累官至给事中。

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

乱平,受降官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思想内容:前期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精神。

诗豪壮雄阔,内容充实。

后期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

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2)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人生经历:(公元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

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思想内容:其山水田园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景。

内容并不丰富。

艺术特点:清远空淡,韵味深长,往往以自然清朗的格调表达深长意韵,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怀,给人一种清纯之美。

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3) 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飘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真率自然,清新飘逸人生经历:(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属四川省江油)青莲乡。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

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李璘府,因璘败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诗人。

深刻尖锐地揭露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荒淫,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表现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

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和美好的理想,主观感情强烈,个性特征鲜明,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艺术特点:往往给人开阔壮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勇气,也给人激动心胸的鼓舞。

广泛采用民间神话传说,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使诗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情调,构成奇幻无穷、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语言往往冲口而出、真率自然、浑然天成,清新飘逸。

(4) 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人生经历:(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

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

次年严武死。

即移居夔州。

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

思想内容: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真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揭露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描写和表现个人亲情以及朋友情谊,往往和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描写祖国河山和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一些寄情写景诗,有的渗透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是内在情感的折射。

艺术特点:善于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典型事件,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善于把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现实而深刻;在描写事物时体察事物特征非常细致,能鲜明地展示事物特征。

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善于学习前人和民间语言而锤炼出优美的诗歌语言,自然而平易。

风格沉郁顿挫。

(5) 苏轼——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抒发性情,歌咏自然——豪迈奔放,清新自然人生经历:(公元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思想内容: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

少数诗篇,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

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升词的意境,把散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

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为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特点:其诗清新豪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

(6)辛弃疾_---坚持抗金,多受排挤---恢复中原,壮志难酬---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人生经历(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兵统治的沦陷区.二十一岁时,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投归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害后,带兵回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浙东等地地方官.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作了不懈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受到南宋主和派的多次打击,曾长期罢挂官闲居.思想内容: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

不少词作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坚持抗战的决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进行嘲讽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7)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抒写自然,伤时感世——清丽优美、典雅情致人生经历:(公元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思想内容:早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多写其悠闲生活;南渡后,悲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其作品多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艺术特点: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典雅精致。

(8)岑参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风格关键“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9)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86],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