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功能训练
(强度与时间成反比) ❖ 间断性运动:在基本训练期有若干次高峰靶强度,高
峰强度之间强度降低。 ❖ 连续性运动:指基本训练期的靶强度持续不变。
运动处方
运动频率
❖ 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 ❖ 若运动量大,使机体产生变化持续24-48小时,3次/
周即可。 ❖ 若运动量小,最好每天都活动。 ❖ 推荐每周3-7次。
方式、运动器械
❖ 极量运动方案和次剂量运动方案 ❖ 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 ❖ 递增功率运动和恒定功率运动 ❖ 功率自行车和平板运动
3、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的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平板运动:Bruce方案最常用。
❖ Ⅰ级1.7mph、10%坡斜度; ❖ Ⅱ级2.5mph、12%坡斜度; ❖ Ⅲ级3.4mph、14%斜度; ❖ 各级运动3分钟。
3、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的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心动过缓的心律失常 ❖ 猝死(室性心动过速/室颤) ❖ 心肌梗死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低血压和休克 ❖ 肌肉骨骼损伤 ❖ 严重疲劳,头晕,乏力,全身不适,身体疼痛和持
续数日的疲乏等。
3、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的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运动方案的选择:运动量、运动时相、运动功率改变
❖ 大肌群参与的活动,如:步行、慢跑、骑自 行车、越野滑雪、滑冰、园艺、家务劳动等。
运动处方
运动强度常用指标:
❖ 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 ❖ 最高心率的百分比 ❖ 代谢当量数 ❖ 自我感知运动强度分级 ❖ 无氧阈
运动处方
运动持续时间
❖ 应结合运动强度、患者健康状况及体力适应情况而定。 ❖ 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
❖ 指运动时有氧供能尚不需要无氧代谢补充供 能时的最大VO2值,即尚未发生乳酸性酸中 毒时的最高VO2。
❖ 反映了机体耐受负荷的潜能,同时也反映了 乳酸盐含量和乳酸盐/丙酮酸比率在肌肉和动 脉血中增加。
❖ 取决于无氧代谢时乳酸产量,是运动时无氧 代谢能力的标志。
减轻体重 增加糖耐量 改善脂质 生活方式 减少吸烟的可能性 可能减轻紧张 短期降低食欲
二、常见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
❖ (一)影响心功能的因素 ❖ (二)心力衰竭发作的诱因
(一)影响心功能的因素
❖ 原发性心肌收缩力减退 ❖ 心室的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 心室的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 高动力性循环状态 ❖ 心室前负荷不足
安静时约6%,最大运动 强度时可达14%~16%。
代谢当量(MET)
❖ 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 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针。 1MET相当于耗氧量3.5ml/kg/min。
❖ 判断心功能及相应的活动水平。最高METs的 水平与心功能直接相关。
代谢当量(MET)
❖ 区分残疾程度。一般将最大METs-5作为残疾 标准
1、心率和心搏出量
心率
❖ 轻至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改变常与运动强度一致。 运动强度每增加1MET,HR增加8-12次/分。
轻量时增至100次/分 中等量时可达150次/分 极大量时可超过200次/分 ❖ 因此临床上用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 ❖ HRmax=220-年龄(岁)。(15%个体差异)
1、心率和心搏出量
心搏出量(SV)
❖ 心搏出量的影响因素:心室收缩力;心室流 出道和血管的阻力;回心血量。
❖ 运动时,舒张期↓,回心血量↓,心肌收缩力↑, 心搏出量不变或增多。
❖ 运动时SV逐步增加,到40%-50%最大吸氧量 时,SV不再增加,此后CO的增加主要依靠 HR加快。
2、心输出量
❖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每分摄氧量/动静脉氧分压差
3、血压、血管阻力和静脉回流
血压 ❖ 运动中正常血压反应:收缩压(SBP)逐步
升高,舒张压(DBP)没有显著变化,甚至可 以明显下降,说明血管舒张机能良好。 ❖ 运动负荷每增加1MET,SBP增高512mmHg,一般可以达到180-220mmHg, 但不超过250mmHg;DBP一般以 95mmHg为高限。
结束活动:
❖ 目的:冷却 ❖ 方式:可以与训练方式相同,或放松体操、
自身按摩等 ❖ 时间:5-10分钟
有氧耐力训练
注意事项
❖ 用规范的方法确定运动强度 ❖ 有氧耐力训练前应进行身体检查 ❖ 注意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根据季节变换和环境不同调整运动 ❖ 注意防止发生运动损伤 ❖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不同训练目的制定相应的运动处
(二)心力衰竭发作的诱因
❖ 感染 ❖ 过度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 ❖ 钠盐摄入过多 ❖ 心律失常 ❖ 妊娠和分娩 ❖ 输液(特别是含钠盐的液体)、输血过快和(或)过多。 ❖ 洋地黄使用过量或不足。 ❖ 药物使用 ❖ 其他 出血和贫血、肺栓赛、室壁膨胀瘤、心肌收缩不协调、
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三、心脏功能评定
四、心脏功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有氧耐力训练 (二)力量、抗阻和等长运动训练 (三)作业运动或作业治疗 (四)娱乐活动 (五)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一)有氧耐力训练
定义:有氧运动或有氧耐力训练。 目的:提高机体心肺功能,调节代谢,改善运
动时有氧供能能力。 特点:身体大肌群参与、强度较低、持续时间
较长、规律的运动。
(一)心功能评定 (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
(一)心功能评定
1、NYHA心功能分级 2、运动试验 3、应用代谢当量(MET)指导康复活动方法 4、心脏超声评定心功能 5、心脏导管检查测定心功能 6、其他
NYHA心功能分级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引 起过度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Ⅱ级:轻度体力活动稍受限,一般的体力活动 即可引起心悸、气促等症状。
运动处方
准备活动:
❖ 目的是热身,运动强度较小, ❖ 运动方式包括等张运动和大肌群活动,如医
疗体操、太极拳等;也可小强度耐力训练, 如步行等。 ❖ 10-15分钟。
运动处方
基本训练活动:
❖ 目的:产生最佳心肺和肌肉训练效应。 ❖ 30-60分钟 ❖ 达到靶强度的时间不宜小于10-15分钟。
运动处方
❖ 指导日常生活活动与职业活动。注意职业活 动(每天8小时)的平均能量消耗水平不应该超 过患者峰值METs的40%,峰值强度不可超 过峰值METs的70%一80%,
代谢当量(MET)
❖制定运动处方。常用METs表示运动强度。
此外METs与能量消耗直接相关,所以在需要 控制能量摄取与消耗比例的情况下(例如糖尿 病和肥胖症的康复),采用METs是最佳选择。 在计算上可以先确定每周的能耗总量(运动总 量)以及运动训练次数或天数,将每周总量分 解为每天总量,然后确定运动强度,查表选 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并将全天的METs总量分 解到各项活动中去,形成运动处方。
❖ 受试者准备:试验应在餐后2小时进行,禁烟, 运动前12小时不进行过分的体力活动;暂时 停用干扰运动反应药物。
❖ 试验室准备:温度要求在21-23℃,配置复 苏设备,如:常规抢救用药剂及静脉注射装 置,氧气筒和抽吸装置,气管内插管和喉镜, 除颤器等。
3、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的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禁忌症
最大心率(HRmax)、心率储备 (HRR)
❖ HRmax:最大运动时测定的最高心率。
❖ HRR:是预计最大心率与实测最大心率的差值, 反映了最大运动时心率增加的潜能。
❖ 最大心率预计值=220-年龄(岁)或210-0.65×年 龄
血压
❖ 正常情况下,运动量越大,血压越高,收缩 压增加大于舒张压得增加,而由于运动时外 周总阻力下降,舒张压通常不变或稍下降。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作用 降低静息和运动时心率 降低静息和运动时血压 降低次极限量运动时心肌耗氧量 增加血浆容量 增加心肌收缩力 增加周围静脉张力 改善纤溶系统 增加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增加一氧化碳合成酶的基因表达
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 可能增加冠脉血流、冠脉侧
支循环和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代谢作用
有氧耐力训练
适应症
(1)不同程度的心肺疾患。 (2)各种代谢性疾病 (3)其他影响心肺功能的情况如手术或重病
后恢复期等。 (4)维持健康,增强体能,延缓衰形式 (2)运动强度 (3)运动时间 (4)运动频率 (5)运动量的调整 (6)训练的实施
运动处方
运动形式:
3、血压、血管阻力和静脉回流
血管阻力 ❖ 运动中由于骨骼肌血管床的扩张,总外周血
管阻力明显下降。
4、心血管的失健和健化
❖ 健化(Conditioning): 训练后增强的能力容量。
❖ 失健(Deconditioning): 不运动后失去的能力容量。
经过健化运动而提高的功能发生退化 原有的心肺功能发生退化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尚正常,但 低于日常活动量即可引起心悸、气促。
Ⅳ级: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仍有心悸、 气促。
运动试验
❖ 活动平板试验 ❖ 踏车运动试验 ❖ 手摇车
活动平板
踏车运动
手摇车
(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
1、观察的指标 2、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 3、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的要求及方案的选择
中排出的气体量,等于VT与RR的乘积。
❖ 运动时VE与VT的关系:曲线关系。
❖ 呼吸储备:反映最大运动时的最大呼吸能力。 ❖ 二氧化碳通气当量与氧通气当量是死腔通气的
指标之一。 ❖ 最大二氧化碳产量:反映机体清除代谢产物二氧
化碳的量。
❖ 血气分析的指标:比较运动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 气体交换率(R)与呼吸商(RQ):R表示外
呼吸过程中肺内每分钟CO2排除量与每分钟O2摄取 量之比。
2、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
❖ 直接评定心脏功能容量和肺功能状态。 ❖ 评价运动受限的病理生理、功能损害的严重
程度。 ❖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肺、肺血管等)。 ❖ 评定心血管和肺疾患治疗方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