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功能不全ppt-病理学课件

肾功能不全ppt-病理学课件


特点
无肾实质损害 为功能性肾功能不全
发病机制
有效循环血量↓和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急剧↓
GFR↓ 肾小管重吸收↑
少尿 内环境紊乱
原因与分类
◆肾前性ARI ◆肾后性ARI
原因
肾以下尿路阻塞
双侧输尿管结 石、肿瘤、前
列腺肥大
肾以下尿路阻塞
原因与分类
◆肾前性ARI ◆肾后性ARI 原因
肾以下尿路阻塞 特点
主要内容
※概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尿毒症(uremia)
泌 尿
肾功能
内 分





排出代谢产 物、药物和 毒物,维持 水电解质和 酸碱平衡, 保持机体内 环境稳定
肾素
PGs EPO 1α-羟化酶 激肽
肾功能不全
各种原因引起肾脏 泌尿功能障碍,使 代谢产物及毒性物 质不能排出体外, 导致水、电解质和 酸碱平衡紊乱,并 伴有肾内分泌功能 障碍的病理过程
心肌收缩力减弱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加重高钾血症
5.氮质血症
肾脏泌尿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排出尿素、尿 酸、肌酐等非蛋白含氮(NPN)物质,致使血 中非蛋白含氮物质增高称之。 正常值25~30mg%。 机制: GFR↓排除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强
(二)多尿期
经历少尿期后,尿量成倍增加,是进入多尿期 的标志。
血压↓
CA↑、RAS↑、 PGE2↓
肾灌流压↓ 肾血管收缩
肾血管阻塞
肾血流减少
GFR↓ 肾缺血的损伤作用
(二)肾小管阻塞
坏死脱落的肾小管上 皮细胞、血红蛋白管 型、肌红蛋白管型及 磺胺结晶等阻塞肾小 管管腔,使肾小球囊 内压升高,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
肾小管阻塞
(三)原尿返漏
尿液 肾小管基底膜剥脱
肾小管细胞受损
坏死细胞及碎片阻塞
肾小管阻塞及原尿反流示意图
(三)原尿返漏
原尿返漏 间质水肿
压迫肾小管 和毛细血管
GFR↓
少尿无尿
致病因素(肾缺血、肾中毒)
肾血流
(肾灌注压降低、肾血 管收缩、肾血管阻塞)
肾小管阻塞
原尿返漏
GFR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
急 性 肾 功 能 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早期无肾实质损害,属功能性肾功能不全。
晚期肾严重损伤。
发病机制
尿路阻塞
肾小球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GRF↓ 少尿无尿 内环境紊乱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 胶渗压)
原因与分类
◆肾前性ARI
◆肾后性ARI ◆肾性ARI
特点
•有肾实质损害(器质性)--
常有急性肾小管坏死 (acute tubular necrosis,ANT)
• BP<=40mmHg:GFR几乎为零
肾血管收缩(入球小动脉收缩)
致密斑
入球小动脉
收缩
近球细胞
出球小动脉 舒张
GFR↓
血压↓ CA↑、RAS↑、 ET/NO ↑
Bp<
80mmHg 肾灌流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减少
肾缺血
GFR↓
肾血管阻塞
正常
内皮细胞
血流
急性肾衰时
内皮细胞肿胀 血流减少 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聚集
机制(1)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 (2)新生肾小管重吸收、浓缩功能低下 (3)少尿期蓄积的大量尿素排出,渗透性利尿 (4)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3.高钾血症
最危险
①少尿及肾小管损伤钾排出减少(主要原因); ②组织损伤、分解代谢增强及酸中毒, 使钾从细 胞内向细胞外转移; ③外源性钾摄入过多。
可诱发心室纤维颤动,甚至心脏停搏
4.代谢性酸中毒
• GFR↓和分解代谢↑→酸性物质↑ • 肾小管泌H+和NH4+的能力降低 •肾小管重吸收NaHCO3 减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因 GFR↓↓

肾泌尿功能急剧障碍
(少尿无尿)
发病机制(少尿的发生机制)
(一)肾血流量急剧减少 肾灌注压降低 肾血管收缩 肾血管阻塞
肾血流灌注压降低
• 80mmHg<BP<160mmHg:肾血管自身调 节,GFR保持稳定
• 50mmHg<BP<70mmHg:自身调节减弱, GFR降低1/2-2/3
器质性肾衰 <1.015
>40(重吸收 )
尿沉渣检查
基本正常
各种管型
尿渗透压/血渗透压(5:1) >2:1
尿肌酐/血肌酐(10:1) >40:1
甘露醇利尿效果
明显
<1.1:1 <10:1 无效
2.水中毒
原因
③ 强体 ,内 内分 生解 水代 增谢 多增
②① 饮肾 水排 或水 输减 液少 过 多
影响

◆肾性ARI
原因
1.肾小球、肾间质与肾血管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 肾盂肾炎、节结性多动脉炎等。
2.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急性肾中毒 (重金属、药物、生物性、有机溶剂)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概念 原因与分类 发病机制
从发病的12~24小时开始,病情轻者持续3~5日, 病情重者持续2~3周。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危重阶段)
1.尿的变化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发生机制: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以及脱落的 坏死上皮细胞。
功能性和器质性肾功能衰竭的比较
功能性肾衰 尿比重(1.003-1.030) >1.020 尿钠浓度(80~100mmol/L)<20(重吸收 )
概念 病因与分类 发病机制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三、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根据发病初期尿量的变化可分为:
• 少尿型急性肾衰竭(80%) •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少尿型ARF的发病经过:
(一)少尿期 (oliguria stage) (二)多尿期 (diuresis stage) (三)恢复期 (recovery stage)
Renal insufficiency
教学大纲
急性肾衰竭
掌握急性肾衰竭的概念、病因与分类。 掌握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的发病经过、发病机制 及少尿期的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的主要特点。 了解急性肾衰竭的防治。
教学大纲
慢性肾衰竭
掌握慢性肾衰竭的概念及功能代谢变化。氮质 血症、尿毒症的概念。 熟悉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尿毒症功能代谢变化、 发病机制及其防治
急性肾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ARF)
●概念
几小时-几天
各种病因→ 双侧肾脏在短期内→泌尿功 能急剧↓→内环境严重紊乱
肾前性、 肾性、 肾后性
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 性酸中毒、少尿/无尿


与 肾前性 分

肾性
肾后性
原因与分类
肾前性ARI
原因 肾灌流量减少
各型休克早期 急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晚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