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专辑》文学常识整理1.闺怨诗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抒发别离苦情,描写美人迟暮,或寄寓作者的人生感慨2.乐府诗体名是自秦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句子骈散结合、形式自由多样3.互文亦称“互辞”,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阐发,说的是一件事,如“将军白发征夫泪”4.近体诗诗体名,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特点①每句必须平仄相间②除首位两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③一般来说,律诗必须压同步到底的平声韵5.苦吟诗人贾岛被称为“诗奴”,孟郊被称为“诗囚”,二人并称“郊寒岛瘦”。
6.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为傲、幽、坚、淡7.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宋四大家,指南宋时期的陆游、范成大、尤袤、杨万里8.《随园诗话》中国古代有“诗话”和“词话”,诗话是评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随园诗话》是袁枚的作品9.梅花意象对梅花的描写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梅花作为报春使者等;二是将梅花作为喻体,提托自己独特的情怀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
10.桃花源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11.送别诗抒情诗的一种,又称“送行诗”。
主要是抒写惜别依恋之情,以赠送情人朋友。
12.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13.长安中国古代文化名城。
汉唐时期西安的古称。
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这段历史长达一千多年。
14.八音中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
这八音中的乐器,后世称为“华夏旧乐”或“或华夏旧器”。
15.柳的意象一、美好春光的象征。
杨柳也是最早报春的信使之一。
二、寄寓暂别的信物。
三、送别思乡的寄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对韶关易逝的感慨。
五、美好品质的象征。
六、梦中情人的象征。
16.律诗诗体名,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记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以五言、七言为主。
17.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18.凉州词一名“凉州歌”。
乐府《近代曲》名。
唐代诗人多用此调做歌词,描写西北地区的塞上风光。
19.社日也叫做“社日节”。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20.古诗文中的“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
所谓“化用”,即引用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者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1.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
因喜植梅养鹤,故有“梅妻鹤子”之称。
古人称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22.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是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23.田园诗又称山水田园诗。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河晋代陶渊明。
多用白描手法。
24.谥号一两个子给予平生事迹与品德修养方面,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25.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26.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
作为一名做学问者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过的道路,也就是说中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做学问的起点。
第一层——衣带渐宽终不悔。
作为一名做学问者,应深思熟虑,就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情,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7.雁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用某一种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绪,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借物抒情手法之一。
一、以鸿雁来代指书信,或寄托鸿雁传书,寄托思乡念亲之情。
二、因雁归人去寄托愁思。
三、借雁表忠贞。
四、以鸿雁比喻人生际遇,人生境界等。
作品:《颜氏家训》颜之推,字介。
儒家思想。
家庭教育教科书。
《青琐高议》刘斧编撰。
宋代文言志怪,传奇小说集。
《艾子后语》陆灼。
明代文言笑话集。
仿苏东坡《艾子杂说》《金壶七墨》黄均宰,原名振钧,号天河生,又署钵池山农。
笔记小说。
《淮南子》刘安。
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
原名“鸿烈”《新序》刘向。
道德说教性的轶事和历史传说的汇编。
字词:焉:1)兼词,用于句尾,意为“于是,于之”2)疑问代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3)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啊,呢,了”如:1)依照顺从。
2)及,比得上。
3)像,似 4)往,到……去5)副词,“好像,似乎,仿佛”何[奚,曷]……为: 为什么(要)……呢?怎么……呢?何[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向:时间副词,相当于“从前,早先,刚才”公:1)封建制度最高爵位2)敬辞,对古代男子的尊称3)对长辈和老年男子的称呼用法:使动用法:动词包含使它怎样的意思。
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的。
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
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词类活用:1)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其它:里正:乡间小吏尚书:1)古代官名2)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表示“短暂”的副词:1)“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2)“俄”“俄而 ,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臾”※ 3)“食顷”一顿饭的工夫作品:《颜氏家训》颜之推,字介。
儒家思想。
家庭教育教科书。
《青琐高议》刘斧编撰。
宋代文言志怪,传奇小说集。
《艾子后语》陆灼。
明代文言笑话集。
仿苏东坡《艾子杂说》《金壶七墨》黄均宰,原名振钧,号天河生,又署钵池山农。
笔记小说。
《淮南子》刘安。
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
原名“鸿烈”《新序》刘向。
道德说教性的轶事和历史传说的汇编。
字词:焉:1)兼词,用于句尾,意为“于是,于之”2)疑问代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3)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啊,呢,了”如:1)依照顺从。
2)及,比得上。
3)像,似 4)往,到……去5)副词,“好像,似乎,仿佛”何[奚,曷]……为: 为什么(要)……呢?怎么……呢?何[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向:时间副词,相当于“从前,早先,刚才”公:1)封建制度最高爵位2)敬辞,对古代男子的尊称3)对长辈和老年男子的称呼用法:使动用法:动词包含使它怎样的意思。
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的。
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
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词类活用:1)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其它:里正:乡间小吏尚书:1)古代官名2)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表示“短暂”的副词:1)“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2)“俄”“俄而 ,俄顷,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臾”※ 3)“食顷”一顿饭的工夫61-80文言知识、文史常识61.瘙痒【文言知识】古文中的“所以”。
在现代汉语中,“所以”仅仅放在表结果分句的开头,是结果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从广义说,自先秦到清代,“所以”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
这里介绍作助词的“所以”。
①“所以”作助词,表原因。
②表所用之物。
62.一言具狱【文史常识】五更。
我国古代把一个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称为“五更”、五鼓、或称63.后生才锐【文史常识】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
今存诗词九千多首。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64.李庄简公【文史常识】《老学庵笔记》。
南宋陆游撰,十卷。
是陆游晚年作品。
此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内容多是作者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
65.鄙人学盖【文言知识】古文中的“鄙”。
上文标题《鄙人学盖》中的“鄙”指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
《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也是这个意思。
“鄙”又可作形容词用,意为“见识浅薄,行为低下”。
“鄙”有时可作动词用,意思“视为浅陋”。
“鄙”还有自称的谦词。
66.山市【文史常识】王士祯和《池北偶谈》。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
《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是王士祯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67.泉州承天寺【文史常识】九州。
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68.不鼓不成列【文言知识】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
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
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
翻译时,要把介词宾语补读出来。
69.樊姬【文言知识】古文中的“得无”。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但就虚词来说,复音虚词无论在数量、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上都不比单音逊色。
这部分词由文言虚词合并使用,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结构。
复音虚词“得无”便是其中之一。
“得无”常与“乎”“耶”等语气词相配合,表示带有揣度语气的词语。
询问语气轻一点,可解释为“该不会”。
另一种揣度语气稍重一点,可译成“恐怕”“莫非”。
“得无”与“乎”组合,有时表示反诘,可以反问的形式对某种情况表示肯定,解释为“怎能不”“能没有”。
70.鲧禹治水【文言知识】《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
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全书共十八卷,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当地许多神话传说,其中就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
71.华佗治病【文言知识】古文中的“欲”。
“欲”是个多义词。
一、指“欲望”。
二、指“要”“想要”。
三、指“将要”。
72.董永与织女【文史常识】《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