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二小杨秋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体会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及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置疑。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二、自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
①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③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是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夷”、“褪”、“颇”、“帚”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指导学生描红。
六、作业
1、读一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熟读、反复读、品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导入。
1、出示扫路人图片:知道他是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
二、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让自己能够了解老人的句子画下来,同时还可以简单的批注上自己的感想。
(二)生深入文本,自主读书。
(三)汇报交流。
预设:
外貌描写:
描写一:“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褪色”体会老人的朴素、健康。
①“精瘦”是什么意思?把“精瘦”换成“瘦弱”可以吗?
②“褪色的衣服”为什么不直接说成旧衣服?
③这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④有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褪色”还是“精瘦”,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朴素、勤劳的老人,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⑤了解写法。
过渡:这里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哪一方面写的?(板书:外貌)
描写二:过渡:文中除了这一处外貌描写还有吗?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
1、从这段描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对于两次外貌描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这两个问题提的好,值得我们去探索)
①两次外貌描写为什么要分开?
(一次概括,一次详细。
初次见面,描写的是大致衣着;再次交谈,流露敬佩之情,打量的非常仔细。
)
②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A、是老人的热情好客;
B、是老人第一次语言所体现出的乐观。
C、是老人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坚持工作,乐观生活的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敬佩。
3、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你觉得老人说的话应该怎样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②师生对读(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你觉得作者在这里
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
③对老人说的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④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
路人的佩服。
⑤指导学生能根据语境把省略号换成自己的话,进一步体会老人的自强不
息。
补充读:
师:a、虽然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b、虽然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c、虽然天游峰的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断掉似的,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4、这真是一位的老人。
(生补充)
师小结:是啊,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
老人把工作看作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意志的磨练,一种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一种乐观面对生活的享受。
难怪老人内心那么快乐,难怪作者要“仔细”打量他,难怪作者第二次外貌描写比第一次详细啊。
语言描写:
(1)“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我能舍得走吗?
①出示去掉“实在”的段落(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这段文字与原文的不同之处?)
②老人舍不得离开这里,仅仅是为了喝点雪花泉的水,吃点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点新鲜的空气吗?
③老人为什么这样自信、这样豁达?(①锻炼;②环境好;③心情好、自信、乐观)
小结: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他喜欢自在悠闲,他的生活充满
的快乐,他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足,这就是知足者常乐啊。
(2)“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①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能提出来了吗?
(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
②为什么会肯定地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呢?
(三)体会作者情感
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呢?
(紧紧抓住再一直伴随;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也忘不了)
2、这笑声仅仅伴我回到驻地吗?谁来把这句改动一下?
3、既然文章是写扫路人,作者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三、移情体验,利用文本
过渡:是的,大家都很敬佩老人,但有人还是不理解老人。
事情是这样的:游览区的领导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想让老人退休回家。
你说老人能同意吗?那么,如果你是老人,你准备怎么说服领导呢?现在我就是旅游区的主任,你怎么说服我呢?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
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3、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30年后,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作者和老人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精瘦炯炯有神(外貌)
舍不得照样(语言)自信
悠闲悠然(神态)开朗、豁达敬佩
沏(动作)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