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通货膨胀

第十章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与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定义:由于总需求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之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弗里德曼语)就是形象的比喻.
书上的图形的分析:P425;SS为总供给曲线,D0、D1,D2为不同物价条件下的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表明名义货币量一定条件下,价格水平越高,总供给越多.因为,短期内产品成品成本比较稳定,价格水平高意味着利润率高,企业家就会把以前的较高成本、低生产率的要素投入生产,真实收入就越高.但是,可用资源在短期内毕竟有限,越用越少越昂贵,因此,物价越高,其所引致的边际产出越少,即SS线变得越来越陡峭.图中D线 由左上向右下倾斜,表明物价越低,社会成员持有的真实货币余额就越是多于原先打算持有的余额;因而也就有越大的多余部分来购买商品,这就形成了P与Y的负相关.从需求拉上角度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就是假设在总供给不变情况下,某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动,可以使总需求曲线上移,即图中D->D1,随着D曲线的上移,物价水平也就由P0->P1变化.经常提到的变量是:
课时安排:2课时
难点:通货膨胀的含义
本章重点
1.通货膨胀的基本内涵、测量指标、类型.
2.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的成因.
3.对菲力普斯曲线的评价
4.通货膨胀的效应.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测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现象,伴随着货币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长,而有物价或明(物价自由浮动)或暗的持续的全面的上涨.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这个定义包含几层意思:
(二)根据通胀期间物价上涨速度不同,通货膨胀可分为爬行的或温和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月平均在50%以上).
三)根据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体制型及输入型通货膨胀.(后面专论.)
(四)根据通货膨胀的预期,可分为:预期通货膨胀与非预期通货膨胀
第十章---通-货-膨-胀
———————————————————————————————— 作者:
———————————————————————————————— 日期:
第十章 通 货 膨 胀
教学目的与要求:正确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内容;深入揭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剖析其社会效益及治理对策。
例:俄罗斯与前苏联其他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和高通货膨胀。俄罗斯1991年预算赤字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0%,由于无其它手段来应付政府只能选择印制钞票,加以央行仍然保证对国有企业的信贷供给,进一步提高了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1992、1993年平均接近1000%。乌克兰年均达到2000%。
美国:有发展最为完备的政府债券市场,能以发行债券以对付赤字,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吗?联储以制止高利率作为自己的政策目的,当政府发债来应付赤字,这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种向上的推动力,因而联储会买进债券来支撑债券价格,以阻止利率上升,由于公开市场购买导致高能货币增加,因而政府发债应付赤字的净效应是货币供应增加,如果赤字不断债券供应不断增加,迫使利率上升的压力继续存在,联储一次次地购买,货币供应不断增加,最后引起通货膨胀。
4.通胀中,物价水平的上涨,可以是明的,也可以是暗的.后者表现为普遍而持久的缺货,黑市盛行,配给供应.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
目前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指标:消费物价指数(消费者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生产者指数WPI);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缩减因子),被认为是最适合于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该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P264周编)
货币和通货膨胀:实证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确信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源自货币供应的高增长率。
拉丁美洲的通货膨胀及货币增长率:1983-1993年,
秘鲁平均通货膨胀率375%,平均货币增长率180%
阿根廷-------------360%,--------------330%
玻利维亚-----------340%---------------165%
乌拉圭-------------40%----------------70%
德国恶性通货膨胀:1921-1923年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指数(1913=1):1922—20,12;1923—9000,500;1924—10;货币供给增加结果使物价水平火箭式上升,从而使得1923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
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赤字的存在,解决方法如果通过印票子(创造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关键问题是赤字持续存在。暂时性赤字的货币供应一次性增加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提高,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总之,赤字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才能是持续通货膨胀的根源:赤字是持续而非暂时的;政府以创造货币而不是以对公众发行债券来应付赤字。
三、通货膨胀类型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通货膨胀有不制的作用划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
1.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引起通货膨胀的动因不受限制地直接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形式.
2.抑制型通货膨胀又称隐蔽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受到价格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不通过一般物价水平表现出来,而是以非价格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计划经济国家.
有关通货膨胀的观点:
货币主义的观点:货币学派认为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除货币增长之外没有其它原因。在货币主义的分析中,货币供应被看作是总需求曲线位移的唯一根源,分析指出,迅速的通货膨胀肯定是由较高的货币供应增长推动的。图示
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高通货膨胀不可能由财政政策独自推动;供给方面的现象也不可能是高通货膨胀的根源;其结论与货币学派相同,急速增长的货币供应将引起物价水平持续高度上升,于是产生通货膨胀。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高就业目标和通货膨胀:大多数政府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就业,这常常引起通货膨胀。为促进高就业而实施的主动的稳定政策,可能产生两类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起因于负向供给冲击或工人要求提高工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政策制定者采用那些使总需求曲线右移的政策产生的。
1.通货膨胀只在不兑换的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但不必然),而在金属货币制度下,由于货币本身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故不可能有持续的物价上涨.
2.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不是个别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全面和持续的上涨.是强调总水平;并且考察的是商品与劳务的单价。
3.通胀中,货币量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是相伴随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即可以是货币量过度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是物价上涨引起货币量的适应性的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