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输送机检修1、结构简述皮带运输机由机架、托辊、滚筒、驱动装置、拉紧装置及皮带等主要部件构成。
在金属机架两端为滚筒,机架的上方和下部设有多组托辊,皮带绕于两端滚筒并支持于托辊上。
除个别长度较短的皮带运输机外,大部分皮带运输机均有皮带张紧装置;除皮带运输机完全为水平安装外,其余的皮带运输机均有一定的倾斜度。
一般情况下皮带运输机由电动机通过齿轮减速机驱动,也有直接用电动辊筒驱动。
2、完好标准2.1零、部件2.1.1皮带运输机滚筒、托辊、拉紧装置及输送带等零、部件完整齐全,质量符合要求。
2.1.2操作信号、联锁装置、调节装置灵敏准确, 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完整、可靠。
2.1.3基础、机身稳固可靠,各部位连接螺栓紧固,整齐,符合技术要求。
2.2运行性能2.2.1设备运转平稳,无异常声音;皮带不跑偏不打滑;机架无异常振动。
2.2.2润滑良好,油质符合规定,轴承温度符合规定。
2.2.3设备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满足生产需要。
3、皮带输送机的维护3.1皮带运输机的日常维护3.1.1运行维护人员应经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3.1.2每班开车前检查清扫装置及卸料器的橡胶刮板与胶带接触情况及皮带接头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1.3 皮带运输机在运行中,运行维护人员应按照岗位操作法的要求,定时、定点、定线地进行巡回检查。
检查内容为:检查皮带运行是否平稳,发现跑偏、打滑或损坏现象要及时调整与处理。
检查托辊转动情况,及时更换不转或损坏的托辊。
3.1.4按规定给各轴承添加润滑油(脂),并注意轴承温度。
3.1.5皮带运输机及其附件应完整、可靠,材质符合设计要求,机体表面及其周围要保持清洁,无灰尘和油垢。
3.2皮带运输机的定期检查皮带运输机的定期检查项目、内容及判断标准如表1。
4、检修方法及质量要求4.1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和检修中的注意事项4.1.1确定检修内容,制订检修方案,编制检修计划和检修进度。
4.1.2检修前向检修人员进行任务、技术、安全交底,检修人员应熟悉检修规程和质量标准,对于皮带运输机存在的重大缺陷, 应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4.1.3落实检修所需的材料与备件,校验检修中所使用的量具、仪器,准备好检修所需的工具,尤其是专用工具。
4.1.4在检修中零部件的拆装应按规定顺序进行,尽量使用专用工具;一些可以不拆的组合件尽量不拆;在拆卸过程中不准随意破坏零件,万不得已时必须经过有关技术人员的批准。
4.2机架4.2.1机架检修中更换的型钢应与原机架相同,焊接必须牢固。
4.2.2机架横向水平度允许偏差不大于1/1000,直线度偏差不大于0.5/1000;机架纵向中心线与安装基准线的重合度允许偏差应不大于3mm;中间架支腿的不铅垂度或对建筑物地面的不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mm/m。
4.2.3组装中间架应符合下列要求:中间架在铅垂面内的不直度不应超过长度的1/1000。
中间架接头处左右、高低的偏差均不得超过1mm。
中间架之间的间距偏差应不超过±1.5mm,相对标高差应不超过间距的2/1000。
4.2.4机架不得有裂纹或变形,基础或锚点要稳固可靠,固定机架的螺栓应牢固,检修完工后投入运行时,机架不得有异常振动和位移。
4.3输送带4.3.1更换时应选用符合要求的橡胶输送带:帆布径向扯断强力一层不低于5MPa;橡胶带层数为4~5层;覆盖胶厚度为上胶厚3.0mm,下胶厚1.5mm。
4.3.2更换或检修皮带可根据情况采用硫化接头或机械接头:其中硫化接头强度可达到橡胶带本身强度的85~90%,机械接头(打皮带扣)强度相当于橡胶带本身强度的35~40%。
4.3.3橡胶输送带的硫化连接4.3.3.1将接头部位的纤维层和胶层按图1的形式和尺寸剖切成对称的阶梯,剖割处表面要平整,不得有破裂现象;表面要挫毛并保持清洁。
4.3.3.2在剖切成的阶梯面上涂以胶浆使其粘着。
粘接带芯用的胶浆分成稀浆和稠浆两种,稀浆为一份橡胶胶料浸入六份汽油内溶解成的稀糊状胶浆;稠浆原料与稀胶相同,汽油数量改为三份。
接头时先涂一层稀浆,待干后再涂一层稠前浆。
接头处覆盖胶的配方应与本体覆盖胶一致。
4.3.3.3硫化时压力一般采用1.0~2.5MPa的压力(用液压或螺杆加压),现场胶接时因设备所限,压力可以小一些,但最低不得小于0.5MPa。
4.3.3.4硫化温度及时间应该根据胶料的性能经过计算和试验来确定,硫化温度为140~145℃,一般不超过143℃(用电或蒸汽加热),硫化时间(一般指硫化温度从100℃升高到143所需的时间)约为45分钟。
胶浆经过硫化反应使生胶变为硫化橡胶。
可按下式计算:4.3.3.5硫化接头所需增加的输送带附加长度LL=B/2+S(i-1) 式中:L──需增加的输送带长度,mm;B──输送带宽度,mm;S──剖割阶梯长度,mm;i──纤维层数。
4.3.3.6硫化过程中保温时间可按下式计算:当输送带总厚度小于或等于25mm时T=1.4(14+0.7i+1.6A)当输送带总厚度大于25mm时T=1.4(14+0.7i+2.0A) 式中T──保温时间,min;i──纤维层数;A──上胶与下胶的总厚度,mm。
在正式硫化前应进行试验,最后校正温度和时间两参数。
4.3.3.7接头斜向必须正确,顺胶带的运行方向4.3.4机械接头4.3.4.1接头处两端旧皮带各割去150~250mm。
4.3.4.2胶带端部的裁切要严格成直角,直角边缘处应将尖角斜裁切除。
4.3.4.3对于槽形皮带,皮带扣应随三节托辊而分三段。
4.3.5在正常情况下胶带的覆盖均匀的磨损而合胶带芯体露出时,或皮带橡胶层严重脱落时,应更换皮带。
4.4金属滚筒4.4.1金属滚筒表面及轮幅不得有裂纹和缺陷。
4.4.2当金属滚筒壁厚磨损1/3或圆度偏差超过滚筒直径的0.5%时应更换。
4.4.3滚筒横向中心对皮带机桁架纵向中心线的偏移量不超过3mm。
4.4.4滚筒轴线对皮带机架纵向中心线的垂直度为2mm/m。
4.4.5滚筒的水平度偏差应不超过0.5mm/m。
4.4.6驱动滚筒的上母线应比托辊的上母线高出3~8mm。
4.5托辊4.5.1检修、安装托辊时,托辊架应与运输机的机架上平面纵向中心线垂直,检查方法为在机架两端中心拉一直线,然后用直角尺检查;托辊横向中心对运输机纵向中心线的不重合度不应超过3mm。
4.5.2托辊壁厚磨损40~50%,或轴承体与轴承松动或脱离时应予以更换;更换的新托辊必须转动灵活。
4.5.3托辊的水平度允许偏差为2mm/m(槽形托辊在中间托辊上测量)。
4.5.4各托辊的上母线应在同一平面上,其偏差不超过3mm。
4.6滚筒轴与轴承4.6.1轴与轴颈应符合图样技术要求,轴颈无损坏及裂纹等缺陷,轴颈表面粗糙度为1.6。
4.6.2滚动轴承应转动自如,无麻点,无严重磨损、锈蚀和分层等现象,转动无杂音,否则应予以更换。
4.6.3轴承的工作游隙应符合要求。
4.6.4滚动轴承与轴,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配合应符合图纸上的要求。
4.6.5轴承与轴承座之间不允许放置垫片,如间隙超过标准应镶套或更换。
4.6.6滚动轴承的拆卸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准直接用锤敲击;装配时应采用热装,即将轴承用专用轴承加热器加热或在100~120℃的油浴中加热10~15分钟后装到轴上,但不准用火焰直接加热轴承。
4.6.7滑动轴承的外壳和内瓦合金不准有气孔、砂眼、裂纹、脱壳等缺陷,制造应符合图纸上的要求。
4.6.8滑动轴承的顶间隙为轴颈的2/1000左右,轴与轴瓦在底部60°~90°范围内均匀接触, 总接触面积应不小于50%。
4.7拉紧装置4.7.1拉紧滚筒在输送带连接后的位置,应根据拉紧装置的形式、输送带芯衬材质、带长和起、制动要求确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4.7.1.1对垂直或车式拉紧装置,往前松动行程应不小于400mm,往后拉紧行程应为往前松动的1.5~5倍(对尼龙、帆布带芯或输送机长度大于200m时,以及电动机直接启动和有制动要求者,拉紧行程应取最大值)。
4.7.1.2螺旋式拉紧装置往前松动行程应不小于100mm。
4.7.2螺旋式拉紧装置的丝杆及丝母磨损腐蚀及导轨腐蚀严重时应更换。
4.7.3检修、更换螺旋拉紧装置时,应按输送机长度的1%选取拉紧行程;拉紧装置要灵活好用。
4.7.4车式拉紧装置的绳轮壁厚磨损达20%或轮槽底部直径减少量达到钢丝绳直径的50%时,应更换绳轮。
钢丝绳质量应符合GB1102《圆股钢丝绳》标准。
4.7.5垂直拉紧装置的改向滚筒磨损1/3或圆度偏差超过滚筒直径的0.5%时应更换;导轨腐蚀40%时应更换。
4.8皮带清理器4.8.1清理刮板橡皮应与皮带接触,其接触长度应不小于2mm/m。
4.8.2清理刮板的橡皮磨损到金属架与皮带表面距离为10~15mm,必须调整翻板或更换橡皮。
4.9料斗4.9.1料斗与皮带之间必须装有橡胶挡板。
4.9.2修补或新制料斗应防止焊接变形,焊接要牢固,必须保证质量,安装位置高低合适、坚固。
4.10联轴器4.10.1联轴器表面应无裂纹、气孔、伤痕、夹渣等缺陷。
4.10.2联轴器的弹性圈和柱销配合应无间隙,弹性圈外径与孔配合应有0.4~0.6mm的间隙,柱销应有弹簧垫圈或保险垫片锁紧。
4.10.3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找正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4.10.4联轴器与轴的配合一般采用H7/js6。
4.10.5联轴器的检修主要是更换磨损过多的弹性无件。
弹性柱销联轴器的各柱销重量应相等,弹性无件应无磨损,以免影响转子的平衡;组装时注意含有胶圈的半联轴器应装在从动轴。
4.10.6轴的中心线与键槽中心线不重合偏差不大于0.2mm/m;键与键槽应紧密结合,不得加垫片;键槽磨损后,可根据磨损情况适当加大,但最大只能按标准尺寸增大一级,在结构和受力允许时,可在原键槽的90°或120°方向另开键槽。
5、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