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盆地类型

盆地类型

一、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
1、概念:位于褶皱山系和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2、构造特征:形成于挤压环境中,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变形作用强烈;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②深凹(拗)带;③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一般存在一套或几套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3、石油地质条件:
①具有两类烃源岩系:为被动的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成熟的生油中心总是靠近深拗带一侧,所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

②储集岩有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的碳酸盐岩为主体
上部以陆相的碎屑岩为主体
③易于形成油气藏的圈闭类型以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
油气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
①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
②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
③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

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中心呈条带状盆地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由于造山带活动以及冲断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行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因此,前陆盆地都是油气藏遭破坏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

二、裂谷盆地
1、概念:因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而形成的长型断陷或拗陷,具有陡而长、两壁平行的沉降谷
2、构造特征:裂谷是张性作用的结果,构造形态多种多样,有断槽状、锯齿状、雁裂状、三叉状等。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体可划分为:
①裂谷前期;②裂谷断陷期;③裂谷拗陷期。

不同阶段的石油地质特征差异较大。

3、石油地质条件:
1、油气生成特点:在世界主要裂谷盆地中,从寒武系至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

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拗陷期,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多的特点,地热较高,故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2、储集条件:拗陷型裂谷,由于沉积环境稳定,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

断陷盆地,储层发育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集层成因类型多。

3、盖层条件:岩石类型以泥岩、页岩、盐岩、石膏和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为主;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盆地内的油气运聚和分布,直接盖层直接影响着油气藏内油气的聚集。

4、运移特点: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具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以及一源多藏的特点。

5、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多,以背斜、断块、岩性、地层不整合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
①拗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②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在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三、克拉通盆地
1、概念:形成于克拉通周边环境和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2、构造特征:①块体相对破碎,盆地规模相对偏小;
②经历了多开合旋回的叠合发育;
③遭受了新生代强烈的改造。

3、石油地质条件:
烃源岩:岩石类型以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厚度变化大,有多期生烃特点,生烃和成藏具有多期性。

储集条件:储层类型丰富多样
纵向上储层和盖层有多种匹配形成,侧向上,储集层可相变为非渗透性岩层,形成侧向储盖组合。

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具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以及一源多藏的特点。

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有五种主要类型:与基底隆起有关的潜山圈闭油气藏、基底隆起之上的构造、岩性圈闭、背斜圈闭和地层–岩性复合圈闭。

4、油气藏分布模式:
①油气田发育具有分区性,主要表现为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围绕优势运移方向展布;②油气田分布具有分层性,往往发育有多套产油气层。

四、叠合盆地
1、概念: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不同时代的相对独立盆地上下沉积叠置而成且构造复杂的组合盆地。

2、特征
①各时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结构明显不同
②发育多套烃源岩,可有多个生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期和成藏期
③纵向可划分出多套储盖组合
④不同烃源岩形成的油气可独立成藏,形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又可在某些
层序和区带混合,构成复杂含油气系统
⑤构造演化历史复杂
⑥含油气系统复合、叠合、混合现象普遍
⑦多期生排烃并多期运聚散
⑧目的层理深大,油气成藏机理复杂
2、油气分布规律
①放射状运移和环状聚集模式
②前陆运移模式
③克拉通运移模式
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
1、前陆盆地:波斯湾含油气盆地
2、拗陷型裂谷盆地:松辽盆地
3、断陷型裂谷盆地:渤海湾盆地
4、克拉通盆地:威利斯顿盆地
油气在地壳中分布规律:
总体分布规律: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和不均一性
分布区特点:地壳长期以来以沉降为主,一侧相对稳定,一侧相对活动
1、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
2、油气在地史上的分布
从震旦系(前寒武系)至第四系均能生油气,但不同世代的地层,油气分布不均一,中新生代油气含量最大。

3、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
①石油储量的深度分布特征
油主要集中于3000m以上的范围
油藏平均深度:浅于生油门限深度
②天然气储量的深度分布:气主要集中于5000m以上
4、油气分布其它特征
①单井日产量:各国很不平衡,说明各地区储集条件的差异性
②天然气分布比石油分布广泛的多
时间上:Z-O、Z、pt—产油少,主要产气层
深度上:Q浅层—8088m以上(甚至更深)
断陷型裂谷盆地:
定义:指在前震旦系(或前寒武系)古老结晶变质基底或古生代褶皱变质基底上,受基底断裂作用而下陷的沉积盆地
①单断裂谷盆地在盆地一侧被断距很大的同生基底断裂所限,与周缘出露的基岩呈断层接触,另一侧为平缓斜坡,与周缘基岩逐层超覆接触。

盆地呈断超式的明显不对称状,沉降中心常在近断裂一侧,有时盆地内侧出现同生断层控制的滚动背斜,而在另一侧斜坡区形成受地层圈闭和断层圈闭控制的单斜油气田。

②油气分布模式:
a陡坡带是断陷的深陷带与凸起的突变带。

靠近物源区,水下扇和冲积扇发育,地层超覆普遍,断层发育,在其内侧同生断层下降盘分布滚动背斜带,在其外侧断块圈闭发育,油源条件好,有利于多种类型圈闭油气藏的形成。

在其边缘地带分布地层超覆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断块-岩性油气藏,在其内侧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b深陷带
是断陷内部油源条件最有利地带,由于地质结构变化大,易形成多种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五种:古潜山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和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c 缓坡带
为断陷中基底时期较浅、沉积盖层较薄部位。

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沥青封闭不整合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和粒屑灰岩岩性油气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