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教学设计
《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教学设计
苍南灵溪四中:陈集出
一、教材分析
《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思品粤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本单元是落实“成长中的我”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在学习完“直面挫折,磨砺意志”之后,如何培养自强不息精神之前,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要求学生体会自立自强精神对个人、民族的意义,对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的生活态度起着重要作用,为今后一生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立自强的含义及重要性,知道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知道对待生活和学习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活动,初步了解中学生自立的含义,认识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
通过“故事续编”活动,体会自立自强对人生的意义,促成自立自强生活态度的形成。
通过“寻找人生故事”活动,与榜样人物对比,找出自己与他们之间差别,学会科学分析自我的方法。
通过“回顾我国百年沧桑历史”,体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品质,明白个体生命的可贵在于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体会自强不息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培养敢于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名人故事
8、能主动与人交往
(3)引导学生归纳“自立”的涵义:
按排生活
自立独立生活
创造生活
(4)讨论:“自立”就是“自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5)评价学生讨论并以“桑兰的故事”解释自立与自理的区别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自立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初步理解自立的涵义和意义,突出教学重点。
2、活动二:心情故事
步骤:(1)请两位学生有感情地分别阅读教材P43苏明娟和杨绿野的事迹,探讨并回答她们身体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从她们身上你是怎样理解自强的?
(3)我与它们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4)教师归纳并投影自强的含义:
自强奋发图强
知难而进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苏明娟和杨绿野这两个真实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发,了解自强的涵义,认识自立自强这种精神品质,启发学生向榜样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做到自立自强,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活动三:我来当编剧
步骤:(1)投影展示故事情景:
a.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
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
可是在候车厅
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b.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我不干活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
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c.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只要自已肯干肯
吃苦,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
机会。
d.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
(2)小组合作:请你充分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他们三年后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教师评价学生续编故事,并投影展示《自立歌》
设计目的: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故事续编,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又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立自强对人生的影响,并通过陶行知《自立歌》的展示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活动四:寻找人生故事
步骤:(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故事,考虑我校学生实际,教师向学生推荐几个故事,如司马迁,贝多芬等。
(2)古今中外,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请你寻找一个人生故事,把他(她)推荐给同学寻找人生故事
寻找人生故事
我推荐的人物是
故事简介
推荐原因
(3)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故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取部分作品实物投影,全班共享。
(4)教师归纳总结自立与自强的关系: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知难而进
自立走向自强做到顽强拼搏
坚忍不拔
志存高远
执著追求
设计目的:通过寻找和推荐“自立自强”的故事,进一步体会“自立自强”精神对于人生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向榜样学习,走自立自强之路。
活动五:回顾百年历史
步骤:(1)通过表格形式展示1840年—1945年我国百年抗争外来侵略和反对本国压迫的历史。
时间
重大事
件
人物
人民的抗
争
1840~1859年
鸦片战
争
林则徐
洪秀全
太平天
国运动
1880~1899年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变
法
1900~1919年
八国联
军侵华
孙中
山
义和团运
动、辛亥革命
1921 中国共
产党成立毛泽
东、周
恩来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1937—1 945
日本全
面侵华
国
共合作
八年抗
战
(2)考虑到我们学生历史知识欠缺,主要以教师简要介绍这一段历史为主,介绍时突出主要代表人物奋发图强、顽强拼搏的精神。
(3)回顾历史完毕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中国人民抗争最后的结果如何?体现怎样精神?
(4)教师点评并投影: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设计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回顾历史,体会出自强不息精神不仅对个人的意义,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教育学生要继承发扬光大。
第三环节:课堂总结,展示教育目的
通过回顾本节课内容,再次强调一个人、国家、民族都必须学会自立,学会自强,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回归到本节课的教育目的。
第四环节:人生小论坛,课后拓展
要求学生参照P47内容,围绕自立自强写一篇讲稿,在下节课全班交流。
设计目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讲稿,既培养学生书面及口头表达
能力,又达到逐步学会自强不息的具体做法,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八、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我是贯彻这样的思想:在建构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学生对能力、知识、情感的意义建构作整个教学目的,所以本节课围绕“自立自强”这个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了解自立、自强的含义,体会自强不息对个人、国家、民族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