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关于海口骑楼》研究性调查报告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
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都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
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
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一、海口老街区的起源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
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
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
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
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
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
”这批琼籍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
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
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六百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
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自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
二、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
海口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
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
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细看海口骑楼的“女儿墙”,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
根据造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
(2)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式风格的山墙)。
(3)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
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段也不同,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多集中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堤路。
海口骑楼的窗户也很体现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它的窗楣就有方形的、半圆形的、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尖的。
海口骑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效果完整、细腻。
立面分三段式,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檐口女儿墙,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的建筑布局形式。
与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松鹤延年、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有上万个。
这些中国民间的特色吉祥图案也在显眼处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精神向往。
这种中原风情和异域风情的结合是海口多元文化最真实细致的体现,虽孤悬海外,仍是血浓于水、胸贯中西。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
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
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三、海口骑楼老街区的价值海南本地人称海口的五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
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又横跨了经济的地域板块。
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
(1)历史价值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
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
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
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
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
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2)经济价值早在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
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
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如今,骑楼街区里集中了海口的多个老字号,如九八行业(即代理业)的符森记、顺昌号等;侨批、汇兑、银业有光东公司、永信号、会安号、会丰号等;书籍文具业有海南书局、会文书局等;各大公司有精华公司、裕大商行、中兴商店等;中、西药行有广德堂、广惠药行等;米谷业有厚生号、永生号;旅店业有大亚旅店、五层楼、泰昌隆、侨商酒店等;茶楼酒店业有琼南酒家、中国酒家、中华西菜馆等。
这些曾经激荡过海口人心灵、铭刻着海口精神的老商号、老建筑虽然依旧傲立老街,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仍留下淡淡的风雅和海口人的善良、坚韧和执著精神,成为这座老城的风骨所在,为海口的经济发展蓝图上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四、骑楼老街的规划复兴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
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2020)》,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
要求在保护范围内,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
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根据2008年底已通过评审的《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长堤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东路、博爱北路、新华路、新民路、水巷口、振东街、文明西(中)路、大兴西(东)路、大东路等有骑楼的道路都已被列入保护范围。
根据道路的风貌特征,将这些道路分为三类风貌道路。
一类风貌道路(中山路、解放东路等5条)将不得拓宽,严格保护这些道路沿线历史建筑以及良好的庭院、古树名木、有特色的围墙等等,严格控制建筑体量、风格、色彩、形式等各项规划指标;二类风貌道路(水巷口、振东街、新民西路、新民东路等),这些道路沿线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建筑和开发地块,道路保持着原有的历史宽度和原有的尺度;三类道路(长堤路、新华南路、文明西路、文明中路、大兴西路、大兴东路、大东路等)有少量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按规划,这些道路可以在基本维持原有的路网线形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同时适当控制沿线开发的建筑高度、风格、面宽。
本届政府克服各种困难,高度重视海口骑楼街区目前正在酝酿的实施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一旦启动改造,将依据规划中所定,遵循三个保护原则:(1)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2)保护街区整体风貌;(3)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功能。
将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着手,逐步降低人口密度,引导业态水平提升来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海口骑楼街区商业业态空间形成的过程中,将更多地渗透海口的文化元素、以人为本之民风,反映这里的文化特质。
多年的商贸历史孕育了海口独特的商品意识和文化风貌,独特的海洋文化,形成了重商重利、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意识。
骑楼历史街区作为商业繁华区也将成为主要的文化橱窗。
在海口骑楼街区的旅游产业构建上,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抢占资源和要素集聚配置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房产、休闲、现代物流、商贸服务、餐饮服务,构筑多层次、高增长、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一个文化制作中心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向游客进行海口骑楼街区行销。
将原先的古老建筑转变为休闲业态功能标榜着一种浪漫、迷人,带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氛围的时尚,包括会议、展览、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免税店、酒吧、咖啡和一些特殊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