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初探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北邻朝鲜,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南临东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国土面积为9.93万平方公里,人口4770万(2001年)。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30多年来,韩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一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并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90年代后期韩国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仍保持了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韩国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韩国经济发展条件评价(1)自然条件韩国三面环海,拥有5259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为海运事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

耕地资源明显不足,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

韩国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多属于山地河流,河流中下游广阔的盆地和冲积平原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洛东江和汉江是半岛南部地区两条主要河流。

韩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均温7℃-15.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1700mm。

韩国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工矿原料对外依赖性较强,一些重要的能源如石油、煤、铀、原木和天然橡胶等,对外依赖程度甚于日本;油脂、原棉、原糖、铝矿等资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社会经济条件二战后初期,韩国对外经济联系被切断,经济处于瘫痪状态;朝鲜战争中近一半的工矿、电力和交通设施遭到破坏;停战后,在美国援助下建立起制粉、制糖、纺织等消费品工业,但经济仍然较为落后,因此韩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东亚、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政局和优惠的外资政策,为韩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投资气候”。

韩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口密度差异大,2000年全国将近80.6%的人口集中于城市。

韩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教育之国”,重视科教文化事业,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 6.2%。

目前,韩国已基本形成比较发达的海陆空运输体系,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韩国的经济发展概述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韩国通过了“新村运动”等一系列经济改革,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至1996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4804亿美元,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

1997年韩国经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金大中执政后,推行经济制度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克服金融危机。

2003年卢武铉执政后提出“要把韩国建设成东北亚枢纽国家”等一系列目标,推动经济改革,培育新兴产业,吸引外资。

但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了适度发展阶段。

3、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特征什么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界尚未作出权威的界定,但是可以认为“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宏观上属于“东亚模式”的一个分支。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具有韩国特色的作战或经验,其基本特征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民族精神因素等。

随着韩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动态性模式也在根据客观现实,不断加以调整、变革和完善。

(1)指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韩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可概括为:进口代替型战略、即本国生产日用消费品,代替国外进口产品并借以发展民族经济。

因为韩国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购买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韩国制定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

1961-1970年韩国的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4.1%。

政府的调研显示:韩国的出口贸易对工业生产发展的贡献至1972-1976年就高达23.7%。

因此,可以说韩国经济的腾飞来自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韩国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政府,如朴正熙政府的经济体制称作“指导的资本主义”。

在该体制下,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和管理大量的公营企业。

如韩国历届政府,加强政府创新职能,引导韩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技术进步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0年至2000年期间达到了39.54%。

(3)重视民族精神因素经济学家阿兰·佩雷菲特曾提出:“精神气质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甚至能够产生奇迹”。

精神气质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极度推崇自尊和自强的韩国民族精神,在经济起飞和金融危机时都得到了体现,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的处境困难,从而激起全国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单是民间捐出的黄金就达两亿美元,让世界震惊。

4、韩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弊端(1)过度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成长模式这使韩国过于依赖世界市场,难以承受外来的重加,经济波动较大。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加强贸易保护,限制进口,使韩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率从1978年的26.5%下降到1979年的18.4%,随着进口贸易的下降,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从1978年的11.6%下降到1979年的6.4%。

(2)未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大力发挥政府的作用,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若韩国从发生金融危机到恢复增长的整个过程采取了以企业和金融部门重建为核心的强制干预措施,把企业和金融机构过度投资造成的亏损分摊给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但这也导致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5、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1)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经过简政放权、利改税、承包经营等,到近期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管理混乱等问题。

应借鉴韩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

要切实改变目前政府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使政府不再充当企业主管人的角色,也不再行使全民所有的资本性资产所有的代表职级,逐步取消传统的部门管理,代之以行业管理,将企业纳入行业管理自律协调组织体系。

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强化其宏观调控功能、产权保障功能、市场规制功能,公益的组织和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政策指导功能。

二是建立专门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估机构。

可以构想由国家经委、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及各产业主管部委有关领导及专家,研究人员组成,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把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的物质利益挂钩,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另外,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法》,以此规范和制约企业法人的行为,并作为对其进行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是对国有企业实行“决策型董事会”制度。

企业经理人员由萤事会选举产生,报政府和国有企业绩效评估部门审批备案。

董事会成员由来自政府及社会各利益阶层的代表组成,“决策型董事会”负责制定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但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

企业经理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及董事会的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四是区别对待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国有企业。

对目前竞争性国有企业中经济效益较好,产品适销对路、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可继续参与市场竞争,并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经营目标,对竞争性国有企业中经济效益差,但尚能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可采取出售股份的办法实行国有资产有偿转让;对长期生产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根据《破产法》等法律实施破产。

政府将国有资产转让收人及破产清偿所得用于建立和发展非竞争性的自然垄断企业和社会公益企业,其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失灵和不足,其宗旨是为整个社会服务,以社会效益为经营目标。

(2)规范和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

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税负过重、承担很大一部分社会效益责任、没有自我积累的能力、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再加上受到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扩充经济实力和发展企业集团难度较大。

1994年,全国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1001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3.37万个,只占全国企业数的0.2%,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能耗严重、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和人员素质差,虽然其生产经营灵活性较大,但粗放经营现象十分严重,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形成的企业集团,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及制约能力较弱,其规模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优势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韩国发展企业集团与集约化经营的经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速度,努力降低产品消耗和产品成本,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将联系紧密、经营特点及目标相似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实行规模经营,增加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3)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是严重的,政府治理通货膨胀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由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投资饥饿”较为严重,因而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这里的“适度从紧’,不是全面紧缩,而应理解为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事实上,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均以“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目标。

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发生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是可以理解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能容忍高通货膨胀。

因此,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应成为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

(4)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由于计划利率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的利率处于严重扭曲状态。

1994年,我国名义利率为10.98%,通货膨胀率为21.7%,实际利率为一10.72%,处于严重负利率状态。

这种负利率使许多市场信号失灵,各种经济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借鉴韩国的“双轨过渡”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现实,应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这也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通货膨胀被基本控制、不合理的利率水平得到矫正的同时,有条件地放开同业拆措利率(其浮动必须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在中央银行规定的范围内自行调节);第二步:在金融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并正常运行后,政策性金融业务已经完全由政策性银行经营,商业银行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金融市场统一高效、严格有序时,可以实现利率市场化。

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率或再货款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真正发挥利率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配置资源的杠杆调节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