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填空1、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2、儿童发展研究设计包括: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3、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三、简答1、儿童发展特点?(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2、儿童发展分为几个发展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3、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
4、发展的年龄特征?答:(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既稳定又可变(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答:遗传、发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1、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5、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6、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7、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8、脑的反射活动:无条件是一种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9、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脑结构(2)细胞层次(3)分子、基因机制。
P52★10、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1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答: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从无意到有意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1、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到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3、儿童的视敏度发展?2岁前是敏感期,4-5岁后趋于稳定4、抚摸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判断选择)讲义P55、儿童听觉障碍有哪些?答:第一,新生儿出生6-8星期时还不能对声音作出反应。
第二,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
第三,难以掌握语词,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
第四,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或耳部受伤。
第五,患有颚裂、唐氏综合征或其他缺陷。
6、提倡母亲哺乳的原因有哪些?答:第一,刺激感官与兴奋中枢感受点。
第二,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
第四,促进消化,增加体重。
5、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
6、图形偏好的规律?图案>单色复杂>简单清晰>不清晰对比明显>缺乏对比单元-整体(从认识图形的单元信息到整体上把握图形)6、试探性啃咬:是幼儿经常看着某种物体,并进行触摸、啃咬、添尝的过程。
7、婴儿面孔偏好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
偏好似乎是一个跨种系的现象,具有社会化的意义。
8、婴儿面孔偏好产生的原因?第一,线性系统模型。
第二,右脑优势模型。
9、儿童注意的发展对儿童成长有哪些特殊意义?(名解一、二)答:(一)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维护者,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捍卫者。
(二)注意对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
有一系列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填空)10、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一)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能力:是指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的能力。
(四)注意的转移能力:即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五)注意的广度:即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是也称注意范围。
★11、如何维持儿童的注意稳定性呢?答:第一,注意的对象具体形象、生动鲜明。
第二,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的方式。
第三,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
第四,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
第五,注意对象、任务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都不利于注意的集中。
第六,无关刺激的干扰容易引起儿童的分心。
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名解★1、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再认: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的刺激。
3、回忆: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
4、定向反射: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5、习惯化:刺激多次出现,定向反射就减少了。
6、条件反射:是指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选择、判断)★7、婴儿如何提取信息的两种方式:再认和回忆。
(名解、填空)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
回忆: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
8、婴儿记忆的特征?答:(1)无意识记为主,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而记忆。
(2)2岁以后,有意识记开始萌芽,无意识记进一步发展。
(3)存在记忆缺失情况——“婴儿失忆症”。
★9、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10、记忆策略:(复述)、(组织)、(精细加工)填空11、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指儿童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元记忆(元认知知识)可分为关于人、任务、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监控与调节)填空12、记忆容量: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
★★★13、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大题)答:(一)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1)无意识记为主——具体、明确、引发兴趣(2)对事件记忆发展较早,对图片、语词记忆晚——结合情境,故事化。
(3)容量有限——合理安排内容和速度(4)记忆策略水平较低——适当教授记忆策略(二)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
(1)记忆恢复现象——注意休息、留出空间和时间(2)记忆遗忘规律——及时复习(3)材料间的干扰——不要同时安排内容性质类似的材料★14、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一、名解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无意想象:是指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3、有意想象:是指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4、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5、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答:(一)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二)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幼儿再造想象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经验性、情境性、愿望性和拟人性。
(三)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6、思维:是一种心理想象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特点: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等主要特征。
★7、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名解)(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8、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论述)答: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1)相对具体性(2)不可逆性(皮亚杰守恒实验)(3)自我中心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9、儿童判断发展的主要特点?(论述、简答)答:(1)判断形势逐渐间接化(2)判断内容逐渐深入(3)判断依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10、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简答)答:(1)理解个别事物——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2)依靠具体形象理解——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3)简单、表面的理解——复杂、深刻的理解(4)自我中心的理解——比较客观的理解1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2、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借助四方面的资源和技能(专业知识)(元认识)(游戏感)(社会支持)。
13元认知:指反应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检测)(自我调节)三方面。
第六章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名解1、2、语义发展的机制(快速映射)(句法线索)(社会认知)选择、填空3、心理理论:是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4、快速映射:在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接触中,幼儿就能够快速习得某个单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
5、汉语儿童句法的发展特点:(简答)(一)句子长度不断增加句子的长度被视为衡量儿童句法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句法结构复杂性不断提高句法结构的发展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指标。
☆6、语法发展的机制?答:(一)环境因素(1)前语言交流(2)妈妈语(3)对儿童语言的反馈(二)认知因素(三)生物因素7、前言语交流:儿童已经习得一些交流技能,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变成了他们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8、儿童的前言语交流体现出三大特点:填空(交流的目的性)(交流的指代性)(交流的约定性)9、言语阶段的发展表现在?答:(一)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
皮亚杰根据观察吧儿童早期的语言功能分为“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性语言”两大类。
“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我向”语言,是儿童自己给自己说话,其主要的功能不在于交际。
“社会化语言”才是一种“他向”语言,其目的是对听话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能够适应于交际对象。
(三)能够适应于交际情绪。
(四)能够保持同一话题。
10、儿童2岁以后语音发音特点?答:(1)儿童的汉语发音是随年龄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2)在儿童的发音中,韵母正确率偏高(3)儿童的语音发展受到方言的影响。
第七章情绪的发展一、名解1、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
2、知、情、意:在心理学研究中,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一起被称为个体三大心理活动过程。
3、儿童基本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惊奇、害怕、生气、伤心和厌恶等,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普遍共有的。
4、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
5、陌生人焦虑:7-9个月后,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