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笔记
散文读书笔记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
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
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
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就是
《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了岁月流逝之快,不错,世间万物虽有毁灭的一天,但总会有重生的时候,而我们人,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来,岁月又何尝可以倒流呢?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过的岁月,谁又会
在意呢?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
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
“时间就是
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
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
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
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
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
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
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
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
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
果真
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
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
“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
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
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
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
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
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
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
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
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
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
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
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
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
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
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
那么,在当时所
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乃
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但是余文在市场化的包装上存在着“媚俗”过火的问题。
它太过矫情。
再以“王道士”一文为例,由于爱“宝”心切,作者竟打算
给道士“下跪”,而为了敦煌经卷的一次亏本的“出口贸易”,作
者想为此“大哭一场”。
这种行文上的肆意煽情,主要源于,他一
方面沉浸在老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之中,一方面则试图向大众或
市场寻求最大限度的认可,这两者最终发生了统一。
没有任何一种
统一比这一种看起来更为古怪。
与诗歌相比,中国散文在其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散文是诗歌与小说的话语残渣,堆积在文学史的边缘,成为每
个时代主流话语的底衬。
长期以来,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
小笔触为基本特征的“小散文”,尽管获得了城市市民的热烈掌声,其局限却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一个充满着阔大意象的中国文化而言,它只能是一种日用文化缀品。
这就为所谓“大散文”诞生提供了一
个有力的理由: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
在我看来,余进入历史和政治话语领域是一个错误。
他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余文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缓
慢地崩溃。
我们应该注意到,所有出现在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
是一种挽歌,哀悼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
余文并未让历史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的,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
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征:屈从于陈旧的历史阐述和历史语法,同时
又沉醉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造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疑无法成为新
散文的方向。
朱自清,我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
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在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说从那时
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
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
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
可是他们是人,不是神。
七尺
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
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子,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
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
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
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
可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收礼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己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
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
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可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
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林清玄——这个名字我早已耳熟能详,从我读了他的那篇《桃花心木》开始,不知不觉地,我的目光会不断地追随着他那些文章。
朴实无华,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那潺潺的流水声缓缓地走进我们的心坎里,让我们去慢慢地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散发出柔和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着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
在寂静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鸳鸯香炉》这篇文章。
作者从宝石店中看到的香炉引发了他对童年的会议,文中反复提到作者记忆中鸳鸯香炉那紧密相连的腹部,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爱的诺言开花了,虽然不一定结果,但是每年都开了更多的花,用来唤醒刚坠入爱河的新芽,鸳鸯相连是一种未名的爱,不用生命,千万中爱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缕烟。
”这段话使我感触颇深,“鸳鸯相连”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死欲生的狂欢,有的只是如烟一般不用声名的爱罢了!
我想,着“鸳鸯香炉”必将是林先生永生难忘的.回忆吧!正如他所说,“香炉的微光还在记忆的最初,在任何可见和不可知的角落,温暖地燃烧着。
”
我记得,还有一篇文章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生命的化妆》先从自己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
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这就引发了下文化妆
师的回答,我记得最深的是以下几句:“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
说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在当今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不用言语、行动来伪装自己、分时自己?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
我认为,不必花时间
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如果自己觉得“这就是我,我不必去为别
人而改变与伪装自己。
“那么,这样的你才是真正的美。
我只有一张口,一支笔,我能说的,能写的,只有这么多,但是,我心中所想的那是无法言尽于笔墨纸张之中的!
可以说,林先生的文字很美: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文章中所散发的唯美气息和他文章
的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
他的故事很平凡,可能就发生
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这些文章初读,姿势清新一场,品则小心开意解。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的沁入人心的佳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