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外用方剂

骨科外用方剂

早期用药
外用
方剂
组成
功效及适应症
用法
七厘散
(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
血竭30 麝香0.36 冰片0.36 乳香4.5 没药4.5 红花4.5 朱砂0.36 儿茶7.2
活血逐瘀,定痛止血。治跌打损伤,淤滞作痛,割伤出血。
共研细末,米酒调服,每服0.2g,日服1-2次,或调敷患处。
双柏散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活血通络。用于损伤后期软组织硬化或粘连。
上药置大铁锅内,再加入麻油4500g,用文火将药炸透存性,过滤去渣,再人锅内武火烧熬,放黄蜡1500g、梅片60g,用木棍调和装盒。用手指蘸药擦患处,用适量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三色敷药
(《中医伤科学讲义》)
黄荆子(去衣炒黑)8份 紫荆皮(炒黑)8份 全当归2份 木瓜2份 丹参2份 羌活2份 赤芍2份 白芷2份 片姜黄2份 独活2份 甘草半份 秦艽1份 天花粉2份 怀牛膝2 份 川芎1份 连翘1份 威灵仙2份 木防己2份 防风2份 马钱子2份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祛瘀消肿膏
(《临床正骨学》)
血竭9 儿茶6 没药9 乳香9 元胡12 川椒6 麝香1.5 冰片1.5 赤小豆30 地龙30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初期,局部肿胀疼痛。
以上各味共研细末,以蜜或饴糖调敷伤处
栀子散
(验方)
栀子 当归 各等份
消肿化瘀,适用于损伤初期,肿胀疼痛。
为细末,老葱汁调和,敷患处。
定痛膏
(《疡医准绳》)
芙蓉叶4份 紫荆皮1份 独活1份 生南里1份 白芷1份
祛风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疮疡初期肿痛。
共研细末。用姜汁、水、
酒调煮热敷;可用凡士林调煮成软膏外敷。
清营退肿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大黄2份 芙蓉叶2份 黄芩1份 黄柏1份 天花粉1份 滑石1份 东丹1份 凡士林适量
活血行气止痛。治扭挫伤肿痛
把药浸泡在酒中,1周以后,去渣取酒即可。外涂黑患处,亦可在施行理伤手法时配合使用。
五黄散
(《证治准绳与》)
黄丹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乳香各等量
清热化瘀,治挫伤热毒肿痛。
共为细末,用水或饴糖调成膏外敷。
金黄膏(散)
(《医宗金鉴》)
大黄2500g 黄柏2500g 姜黄2500g 白芷2500g 制南星500g 陈皮500g苍术500g 厚朴500g 甘草500g 天花粉5000g
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四黄膏
(《证治准绳》)
黄连1份 黄柏3份 大黄3份 黄芩3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
消肿止痛,祛风湿,利关节。治损伤初、中期局部肿痛,亦治风寒湿痹痛,
共研细末。用蜜糖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外敷。
四黄散(膏)
(《证治准绳》)
黄连1份 黄柏3份 大黄3份 黄芩3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
茴香酒
(《中医伤科学讲义》)
茴香15g 丁香10g 樟脑15g 红花10g 白干酒300g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定痛散
(《伤科汇纂》)
当归 川芎 白芍 升麻 防风 官桂各3g山柰9g 紫丁香根 红花各15g 麝香0.9g
定痛消肿,舒筋和络,跌打仆伤。
共研细末,酒或醋调敷伤处。
消肿止痛膏
(《外伤科学》经验方)
姜黄 羌活 干姜 栀子 乳香 没药
祛瘀消肿止痛。治损伤初期瘀肿疼痛者
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60%软膏敷患处。
海桐皮汤
(《医宗金鉴》)外用
海桐皮6 透骨草6 乳香6 没药6 当归5 川椒10 川芎3 红花3 威灵仙3 甘草3 防风3 白芷3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疼痛。
温化痰湿,消肿止痛。治疮疡阴证未溃者。
共研细末。掺膏药上,贴患处
伤筋药水(《中医伤科学讲义》)
生草乌120g 生川乌120g 羌活120g 独活120g 生半夏120g 生栀子120g 生大黄120g 生木瓜120g 路路通120g 生蒲黄90g 樟脑90g 苏木90g 赤芍60g 红花60g 生南星60g 白酒10000g 米醋2500g
清热祛瘀消肿。治骨折、软组织损伤初期,或疮疡焮热作痛。
共为细末,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消肿散
(《中医伤科学》)
制乳香1份 制没药1份 玉带草1份 四块瓦1份 洞青叶1份 虎杖1份 五香血藤1份 天花粉2份 生甘草2份 叶下花2份 叶上花2份 虫蒌粉2份 大黄粉2份 黄芩2份 五爪龙2份 白及粉2份 红花1份 苏木粉2份 龙胆草1份 土黄连1份 飞龙掌血2份 绿葡萄根1份大红袍1份 凡士林适量
活血通络止痛。治筋络挛缩,筋骨酸痛,风湿麻木。
药在酒醋中浸泡7天,严密盖闭,装入瓶中备用,患处热敷或熏洗后,用棉花蘸本品在患处轻擦,日擦3~5次。
活络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红花60g 没药60g 白芷60g 当归240g 白附子30gv钩藤120gv紫草60g 栀子60 黄药子30g 甘草60g 刘寄奴60g 牡丹皮60g 梅片60g 生地240g 制乳香60g 露蜂房60 大黄120g 白药子30g
共研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消瘀止痛药
(《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木瓜60 栀子30 大黄150 蒲公英60 蔗虫30 乳香30 没药30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骨折伤筋,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
共研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双柏散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侧柏叶2份 黄柏1份 大黄2份 薄荷1份 泽兰1份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感染阳证,跌打肿痛。
研细末。用酒、油、菊花、金银花膏、丝瓜叶或生姜等捣汁调敷,或按凡士林8份、金黄膏2份的比例调制成膏外敷。
丁桂散(《中医伤科学讲义》)
丁香 肉桂各等份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治阴证肿疡疼痛。
共研细末,加在膏药上,烘热后贴患处。
桂麝散(《药蔹启秘》)
麻黄15g 细辛15g 肉桂30g 牙皂10g 半夏25g 丁香30g 生南星25g 麝香1.8g 冰片1.2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