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教学主讲人《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讲授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反思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廓清对小说的某些模糊认识;谈谈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的小说篇目进行文本剖析。
提供一些教法指导,思路性的东西。
第一部分反思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廓清对小说的某些模糊认识;谈谈小说与散文的界限。
悠哉对素质教育的看法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过徒劳地期待它罢了。
在徒劳的空谈中,徒劳地期待着。
参看纪录片《高三》,校长谈素质教育。
悠哉的核心理念我反对单纯提倡“素质教育”,而是主张“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既然现行考试制度改变不了,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语文教师要把“菁华”二字讲出,讲出“小说味”,尽量放开讲。
卡冈对艺术功能的区分“单功能”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艺术。
“多功能”艺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
我觉得,中学语文教材的小说,不能视作前者,因为教师要利用它进行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属于“规定动作”)的综合训练。
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技能即言语技能)。
语文是给人一生的精神打底子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小处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课本中的小说具有“多功能”性那么,能否换个思路去理解小说课文?教师不妨问自己两问题:(1)就“实用性”而言,我该教些什么?(2)就“艺术性”而言,我又该教些什么?如何教小说?区别于教散文将小说的文学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是总的原则。
面临两个问题:一、教师如何确定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二、如何进行转化?教散文不妨“应试化”,教小说则尽量放开。
教小说、教散文,有区别散文:中考、高考的主要文类,自古以来实用性最强,教师不妨“应试化”;小说:小说创造一个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列,它和诗歌构成文学的菁华,教师要把“菁华”二字讲出,讲出“小说味”,应尽量放开讲。
一、教师如何确定小说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入选课文的作品,大都是经典。
翻查教材的“导读”和教参,不难领会它们的文学价值,无须老师劳神。
例如13册《风筝》的“导读”:回忆、精神虐杀、想补救和摆脱,却未能如愿。
但是,它的教学价值何在?需要教师来确定。
一、《风筝》的文学价值是否多元的?结尾大哥(我)想补救,真诚道歉,弟弟竟然忘却得一干二净。
在“忏悔”与“遗忘”之间出现不协调、裂痕,这说明什么?电影《爱情故事》有句台词:“爱就意味着你永远不必说抱歉。
”小说的价值是多元的,《风筝》的价值也是多元的电影《爱情故事》有句台词:“爱就意味着你永远不必说抱歉。
”可否将它引进课堂,教师讨论?爱,也可能造成伤害。
我个人的触动一、我早就看出鲁迅《风筝》是模仿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的。
二、备课时,我读15册151页《学习名家,善于模仿》有感。
三、最近读到黄灿然的博文《文学即剽窃》,又有新感。
鲁迅是以文学翻译起步的1909年《域外小说集》;1922年《现代小说译丛1》;1923年《现代日本小说集》。
很显然,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学习写作技巧,为自己创作短篇小说作准备。
《风筝》的灵感来源《现代日本小说集》收录了鲁迅翻译的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壶卢》,它的故事情节与《风筝》惊人地相似。
正如《狂人日记》得益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比较鲁迅和楼适夷的译本楼译一: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鲁译一:这是清兵卫与壶卢的故事。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清兵卫和壶卢的关系也断绝了。
但是清兵卫不久便得到了替代壶卢的东西。
这是绘画的一件事;他现今热心于绘画,正同以前热心于葫芦一样。
……楼译二: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
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鲁译二:清兵卫时时买葫芦的事,他的父母本来是知道的。
他大约藏着从三四分起到一角半止的十个左右的带皮的葫芦。
开口,取出种子这些事,他都自己能做;塞子也是自己削的。
最初用茶汁拔去壶卢的气味,再将父亲喝剩的酒倒进去,于是不断的将他摩擦起来。
楼译三: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
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
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
“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
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
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鲁译三:清兵卫的入迷实在有些厉害。
有一天他心里仍旧想念着壶卢,在海边的小街上走着,忽然看见了一件东西。
他不觉心里一怔。
这原来是从背着海岸接连摆着的一间小店里跳出来的老头儿的一个秃头。
清兵卫却当作壶卢,心里想“好一个壶卢呀!”惘然的看着,——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自己也吃了一惊。
那个老头儿摇摆着他颜色很好的秃头,走进对面的一条横巷里去了。
清兵卫忽然觉得可笑,独自大声的笑了。
再也忍不住,他笑着跑了二十丈远的样子,但是他的笑还不停止。
楼译四: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鲁译四:他既然是这样的入迷,所以他如在街走着,无论是古董店,青菜店,杂货店,玩具点心店,以及专门卖那件东西的店,凡是有壶卢挂着的店头,他必定停住仔细的看。
(比较四段译文,各有优缺点;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们对于遣词造句自有体会。
)我引发感想极端地说,整个文学史是作家们仿写、改写和添新的过程,好比一场人类文学想象力的接力赛: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骑士小说歌德《浮士德》→德国童话格拉斯《铁皮鼓》→格尔美思豪森《痴儿西木传》卡夫卡《变形记》→庄子“庄周梦蝶”卡夫卡《美国》→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巴塞尔姆《白雪公主》→格林同名童话王实甫《西厢记》→董解元同名戏剧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话本鲁迅《狂人日记》→果戈理同名小说鲁迅《风筝》→志贺直哉《清兵卫和葫芦》胡适《终身大事》和鲁迅《伤逝》→易卜生《傀儡之家》陈忠实《白鹿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凡高仿浮世绘的作品文学即剽窃(黄灿然博客)歌德:“如果我把应归功于一切伟大前辈和同辈的东西除掉,剩下来的东西也不多了……严格地说,可以看成我们自己特有的东西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身上有什么真正的好东西呢﹖无非是一种要把外界资源吸收进来,为自己的高尚目的服务的能力和志愿﹗”艾略特:“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剽窃。
”文学即剽窃英国作家莱雷尔说:“剽窃吧﹗别让别人的作品逃出你的视线﹗”美国作家阿特拉斯干脆说:“文学即剽窃。
”布鲁姆在《波士顿环球报》称:“莎士比亚是一位了不起的剽窃家。
他是剽窃天才。
他拿走一切可以拿走的东西。
每当他在普卢塔克的书中找到合适的段落,就把它改成诗。
无论他在哪里找到任何一节对他有用的东西,他就化为己有。
这有点像一个炖锅,什么都放进去。
因此,老实说,关于剽窃的指控,无论被指控者是我的学生或某个杰出或著名的历史学家或什么人,我都不会有特别感觉。
这是文学生产的最正常活动。
”明了以上背景,如何教《风筝》?即:如何将其文学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
我认为,可以找来《清兵卫和葫芦》复印发给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开展课堂讨论,进行探究性阅读。
还可搞《风筝》的再仿写例如,将《风筝》改成《过家家》,“弟弟”改成“妹妹”,可否?这样,《风筝》的教学价值就给挖出来了。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的环节”,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同学们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发现能促进他们独立思考。
首先确立一点:教材不是完美无误的。
教师可引导同学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例如,鲁迅《风筝》放在散文单元,而它改写的是一篇日本小说;能否说《风筝》也是一篇小说呢?这涉及:如何划定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小说“三要素”说对吗?小说“三要素”说对吗?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但是,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什么是散文,而他的《故乡》是小说呢?还有,《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等戏剧和戏曲也有这三要素,为什么不称它们是小说呢?小说的本质是什么?小说是以故事情节为依托的散文体的叙事虚构。
(1)“散文体”对应于“诗体”;(2)“故事情节”表明有人物(拟人化的动植物)、环境和情节。
(3)“叙事虚构”定义了小说的本质。
fiction(小说总称、虚构)“小说五要素”说一、语言(高尔基称“第一要素”);二、人物(可以是人化的动植物);三、结构(小说可以没有情节);四、环境;五、叙事虚构(最本质的)。
小说“三要素”说应当抛弃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所谓“头”,指事物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其事这,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亚里斯多德《诗学》)现代戏剧就抛弃了契诃夫话剧《海鸥》:“这出戏的确是另类的。
用来阅读时,它令人愉快,然而里面没有情节。
”(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第127页)现代戏剧就抛弃了贝克特《等待戈多》,开头脱鞋子,是必然的吗?全剧有没有完美的布局?既然亚里斯多德的金科玉律可以被打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小说三要素”为何不可以呢?契诃夫《草原》“整部小说仿佛是由一个个片断构成的。
但他颇为明智地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没有什么情节,里面的核心人物是个孩子:孩子的视角是零碎的、急促的;他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一个接一个;而不把它们归属于一种定向的思维。
”(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第81页)布宁、汪曾祺推崇《草原》汪曾祺将《草原》称作现代小说的标志作品,他一生的作品都受这篇影响,例如《受戒》、《大淖记事》等。
布宁《安东苹果》、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等同样没有情节。
中国人自古漠视小说结构在叙事方式上,西方小说喜欢使用断面截取的方法,只集中描写人生中或事件中的一个横截面,以片面带出整体,中国小说则受史传的影响,喜欢采用“正叙法”或“直叙法”,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按照时间演进的顺序,按部就班,从开头写到结尾,在这种情况下,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在结构上几乎没有不同,短篇像是缩微了的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