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人们不断与侵害肌体的疾患斗争着,经常在抗病中活着,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祛病方法,我国的太极拳就是其中一种。

太极拳虽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的目的。

“太极”出自我国古代哲学论著《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始见于陈搏、周敦颐的“太极图”,此图表示宇宙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

“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阴阳二气平衡,互根、消长,不断运动,无休无止。

太极拳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

形体外动,意识内静。

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可见所谓“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种拳法。

其形在“太极”,意在“太极”,故而得名。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

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 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
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以养气、通络为主,也可以说以放松、调整周身气血为主,属于医疗气功行列。

所以病患者为了养病、治病,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体内的正常循环,以学练太极拳最为适宜。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有所流传。

几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

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并且也有人记载过,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的好方法,而且有一定疗效。

因为过去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重要治疗方法--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且已被公认为治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所以,太极拳能配合医药来治疗某些疾病,则是应无疑议的了。

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太极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

这样,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

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状况好。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上盛下衰”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候群。

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

然而,由于下元虚亏,连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

中医认为,人年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

浇水灌肥应从根部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

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

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转化为精血(及内分泌)的最关键最根本的部位。

所以增强小腹、腰、裆部位及下肢运动正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的最基本的环节。

腰脊和腿部增强,自然血脉流畅,精神旺盛,长久不衰,从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诸症。

中医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而且练拳全过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脑抑制与兴奋相结合,而且它还有利于心态平衡。

所以,针对当今生活方式,练习太极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

只要你每天坚持练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和动态平衡。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

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
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
的过程。

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中医学认为,时常打太极拳之所以健身,是因为此项运动能畅通经络,培补正气。

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再坚持练习,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增加丹田之气,使人精气充足、神旺体健。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

所以,从中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