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力学课件

土力学课件


七、 土力学发展概况
土力学是人们在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 门学科。 土力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20年以前, 1920年至1960年左右,1960年左右至今。
经验累积和萌芽期(1920年以前)
20世纪初,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沉降问题日益 突出,弹性力学的发展为沉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 的手段,从而为Terzaghi开创的土体变形研究提供了客 观条件。特点:缺乏地质勘探手段,无法深入地基内 部;缺乏设计概念,仅凭经验;缺乏理论指导。主要 成就和代表人物有:
土 力 学与基础工程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绪论
1、土的组成


2、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3、土中应力计算
4、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 5、土的抗剪强度 6、土压力 7、土坡稳定
8、地基承载力
9、浅基础设计 11、桩基础和深基础


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概念
土力学(soil mechanics)
Terzaghi曾指出:“土力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是土木工程的一个 分支,它主要研究土的工程性状并解决工程问题” 。 土力学是研究土的应力、变形、强度和稳定以及土与结构物相互作 用等规律的一门力学分支。
(1)基础:建筑物在地表以下的结构称为基础。 基础的作用——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处于上部结构的荷载及地基反力的共同作用下,承受由此而产 生的内力; 另一方面,基础底面的反力反过来作为地基土上的荷载,使地基产生应力 和变形。 (2)地基:支承基础的土层称为地基。 天然地基:不加处理的地基 人工地基:经过处理的地基 地基与基础特性: 属地下隐蔽工程。 基础工程费用占总造价的百之几到几十之间。
五、 土力学应用领域
1、土三个方面的应用
建筑物地基 土作为构筑物的环境 土工建筑材料
2、与土有关的工程
建筑 桥梁 地铁隧道 边坡 道路 大坝

六、 人类建筑的伟大成就
赵州桥
迪拜大厦
阿联酋迪拜正兴 建一幢全球最高 的“迪拜大厦”, 楼高至少690米, 预计于2008年完 工。迪拜大厦不 仅是全球最高建 筑物,也将是最 高的人工塔。
• • • • •
2 基础工程部分的内容
基础工程设计 基础工程施工 基础工程检测 浅基础、深基础和桩基础、地基处理、支挡结构物、基坑 工程以及现场监测技术、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技术等, 几乎囊括了所有与土有关的结构工程的设计、计算技术,以及 实施设计意图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 基础设计
地基设计
土力学之父 Karl Von Terzaghi (1883 - 1963)
• 继太沙基后,卡萨格兰德 (Casagrande)、泰勒(Tailor)、斯 肯普顿(Skempton)以及世界各国 许多学者对土的抗剪强度、土的变 形、土的渗透性、土的应力、应变 关系和破坏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工 作,并逐渐将土力学的基本理论, 普遍应用于解决各种不同条件下的 工程问题。
Christian Otto Mohr (1835-1918)
古典土力学阶段(1925-1963)
其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有: • 1923年:土体一维固结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从而建立起一门 独立的学科——土力学) (Terzaghi)。 • 1936年:Mindlin公式及其在桩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Mindlin)。 • 1941年:土体固结计算的一般方法(Boit)。 • 1942年:散体静力学理论,提出了土体极限平衡的滑移线方法 (索科洛夫)。 • 1948年:砂井固结理论(Barron)。 古典土力学可归结为1个原理和2个理论:有效应力原理、以 弹性介质为出发点的变形理论和以刚塑体模型为出发点的破坏 理论(Limit Equilibrium) 。 1925年美国K.太沙基(Terzaghi)归纳发展了以往的理论, 发表了《土力学》一书,他被认为是土力学的奠基人。
原因: 山坡上残积 土本身强度 较低,加之 雨水入渗使 其强度进一 步大大降低, 使得 土体滑动力 超过土的强 度,于是山 坡土体发生 滑动。
发生在香港的大滑坡,死亡100多人
美国,California, La Conchita,1995。
地铁隧道垮塌引起路面沉陷(2)
公路路基滑坡
十、本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在土力学的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与世界各国相 比毫不逊色,但在测试技术方面比较落后。
八、 土力学应用领域
房屋建设
地下工程
支挡工程
九、 岩土工程灾害及事故
意大利比萨斜塔
目前:塔向南倾斜,南北两端沉降差1.80m, 塔顶离中心线已达5.27m,倾斜5.5° 1360:再复工,至1370年竣工,全塔共8 层,高度为55m 1272:复工,经6年,至7层,高48m,再 停工 1178:至4层中,高约29m,因倾斜停工 1173:动工
我国学者的贡献
主要代表人物:
黄文熙院士(清华大学):我国土力学研究的奠基人。 陈宗基院士(中科院):土的流变。 汪闻韶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砂土动力特性及液化。 沈珠江院士(清华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全面。 钱家欢教授(河海大学):土的固结。 刘祖典教授(西安理工大学):黄土湿陷性。 谢定义教授(西安理工大学) :砂土液化。 陈祖熠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 :稳定分析。 郑颖人院士(后勤工程学院):土塑性力学和边坡稳定分析。 李广信教授(清华大学):土的强度及岩土工程稳定分析。 谢康和教授(浙江大学):土体固结理论。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含义
土力学:
是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作为工程载体的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基础工程: 为岩土地基上进行工程的技术问题,两者互为理论与应用的整体。
二、地基基础的重要性
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
隐蔽工程
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 地基基础事故 建筑物的安危。
建筑物的工程质量事故。
很难补救,损失极大。
• 1773年,法国的C.A. 库伦(Coulomb)根据 试验创立了著名的砂 土抗剪强度公式,提 出了计算挡土墙土压 力的滑楔理论。 • 1856年,达西(Darcy) 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 研究了土的渗透性, (1736 - 1806) 发展了达西渗透公式。 • 1869年英国的W.G.M. 朗肯(Rankine)基于 塑性平衡理论提出了 挡土墙土压力理论。
土的特性:分散性
组成的多相性 区域性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基础工程(foundation engineering)
基础工程是指与土有关的工程问题。 对某一结构工程而言,在岩土地层上的工程为上部结构工程 基础工程则是指包括地基及基础在内的下部结构工程 基础工程:研究下部结构物与岩土相互作用共同承担上部结构物所 产生的各种变形与稳定问题。 基础工程的研究内容: 浅基础、深基础和桩基础、地基处理、支挡结构物、基坑工程以及 现场监测技术、地基与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技术等。 欧洲国家:土工学(geotechnique) 前苏联: 地基与基础
地基基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态度,对待工程的地基基础问题。
三、一个基础工程建设过程实例
Example for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四、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内容
1.土力学部分的内容 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土的应力、变形、强度 和稳定的一门学科。 土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土体。 主要研究内容有: (1)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和长期稳定性等。 (2)土的生成、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分类等(土质学)。 土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解决土木工程中的地基基础 技术间题。 现代工程建设不得不向高(高层建筑)、深(地下工程)、 远(高速公路)的方向发展。 同时通过对不良场地土体的改善进行工程建设,可以充分地 利用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
William John Maqபைடு நூலகம்orn Rankine (1820 - 1872)
Henry Philibert Gaspxard Darcy (1803-1858)
• 1885年法国J.布辛奈斯克 (Boussinesq)求得了弹性半 无限空间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 的应力和变形的Boussinesq解。 • 1920年Prandtl首次应用模型 实验研究,导出著名的极限承 Valentin Joseph Boussinesq 载力公式。 (1842-1929) • 1922年瑞典W.费兰纽斯 (Fellenius)为解决铁路塌 方问题提出了土坡稳定分析法。 以上这些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
原因: 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粘 土层,强度较低,变形较大。
目前比萨斜塔基础实际倾斜值已等于我国 国家标准允许值的18倍。 比萨钟塔倾斜的原因是: • (1)钟塔基础底面位于第2层粉砂中。 施工不慎,南侧粉砂局部外挤,造成偏 心荷载,使塔南侧附加应力大于北侧, 导致塔向南倾斜。 • (2)塔基底压力高达500kPa,超过持 力层粉砂的承载力,地基产生塑性变形, 使塔下沉。塔南侧接触压力大于北侧, 南侧塑性变形必然大于北侧,使塔的倾 斜加剧。 • (3)钟塔地基中的粘土层厚达近30m, 位于地下水位下,呈饱和状态。在长期 重荷作用下,土体发生蠕变,也是钟塔 继续缓慢倾斜的一个原因。 • (4)在比萨平原深层抽水,使地下水 位下降,相当于大面积加载,这是钟塔 倾斜的重要原因。在60年代后期与70 年代早期,观察地下水位下降,同时钟 塔的倾斜率增加。当天然地下水恢复后, 则钟塔的倾斜率也回到常值。
Arthur Casagrande (1902 - 1981)
Alec Westley Skempton (1914 - 2001)
Laurits Bjerrum (1918-19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