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大题

病理大题

第一章1.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分为: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

2.化生的类型:上皮组织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3.可逆性损伤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

4.坏死的基本病变:核固定,核碎裂,核溶解。

5.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6.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派出,机化与包裹。

第二章1.按再生能力分类人体细胞: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官腔的被覆细胞),稳定细胞(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及细胞及心肌细胞)。

2.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答: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体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结局: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时间再长,胶原纤维量更多,而且发生玻璃样变性,细胞和毛细血管成分更少。

并且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

3.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的利弊?答:利:①它能把损伤的创口和其他缺损长期的填补并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

②由于瘢痕组织含大量胶原纤维,虽然没有正常皮肤的抗拉力强,但比肉芽组织的抗拉力要强的多,因而这种添补即连接,是相当牢固的,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

弊:①瘢痕收缩。

特别是发生与关节组织和重要器官的瘢痕,常常引起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

②瘢痕性黏连。

特别是在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发生的纤维性黏连,常常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功能③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

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的扩延,称为瘢痕疙瘩4.创伤愈合分类: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痂下愈合。

第三章1.充血和淤血都是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增多。

2.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3.血栓类型:白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4.血栓的结局?答:①软化、溶解、吸收②机化、再通③钙化5.栓子的运行途径一般随血流方向运行。

6.血栓栓塞的类型:肺动脉栓塞,体循环动脉栓塞。

7.梗死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8.出血性梗死发生条件:严重瘀血、组织疏松、双重血供。

第四章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2.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慢波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

4.急性炎症的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5.急性炎症的类型: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6.急性炎症的结局:痊愈,迁徙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7.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答:①细动脉短暂收缩②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③血流速度减慢。

8、炎性水肿意义?答:①稀释和中和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②为局部侵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③渗出物中所含有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④渗出物种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限致病源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原体,后期纤维素网架可成为修复支架,有利于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⑤渗出物种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部属淋巴结有利于细胞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9.蜂窝织炎和脓肿的区别?答: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可降解疏松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脓肿为限局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肿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10.血行蔓延引起的症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11一般慢性炎症的特点?答:①炎症灶内侵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反映了机体对损伤的持续反应②主要有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③常出现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以代替和修复损伤组织。

11.肉芽肿分为:异物性肉芽肿、感染性肉芽肿。

第五章1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浸润性生长。

2.恶性肿瘤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3.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答: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较小,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恶病质。

4.癌与肉瘤的鉴别?答:①癌是上皮组织,发病率较高,约有肉瘤的9倍。

多见于40岁以后的成人。

肉眼观,质较硬,色灰白,镜下观,多形成卵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显微组织常有增生。

网状纤维见于卵巢周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管道转移。

②肉瘤是间叶组织,发病率较低,有些类型主要发生在年轻人或儿童,有些类型主要见于中老年。

肉眼观,质软,色灰白,鱼肉状。

镜下观,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肉瘤细胞多有网状纤维。

多经血道转移。

5.纤维肉瘤不多见,呈浸润性生长,镜下的形态是异型的梭形细胞呈“鲱鱼骨”样排列。

6.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表现?答:①通常比相应的正常细胞大②肿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不一致,可以出现瘤巨细胞③细胞核体积增大,胞核和胞质比例增高。

④核多型性⑤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也可增多⑥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⑦细胞浆的改变第六章1.动脉粥样硬化(AS)病因?答:①高血脂症②高血压③吸烟④致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疾病⑤遗传因素⑥年龄,性别,肥胖。

2.LDL、VLDL是判断AS和CHD(冠心病)的最佳指标。

HDL具有很强的抗AS和CHD发病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答:①脂纹:肉眼观,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于内膜的病灶;光镜下,病灶处的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②纤维板块:肉眼观,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的斑块,颜色从浅黄或灰黄变成瓷白色;光镜下,病灶表层为大量胶原纤维。

③粥样斑块:肉眼观,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斑块的官腔面为白色质硬组织;光镜下,在纤维帽之下含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边缘出现肉芽组织。

④继发性改变: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

4.动脉粥样硬化症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

5.斑块性病变多发于血管的心壁侧,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状,偏心位、使官腔成不同度狭窄6.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7.心绞痛根据引起的原因和疼痛程度,国际上习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

8.心肌梗死类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

9.心肌梗死合并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

10.冠状动脉性猝死实心圆形猝死中最常见的一种11.良性高血压的病变期的特点?答:①机能紊乱期: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无器质性改变。

②动脉病变期: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

③内脏病变期:a.高血压心脏病:左心室代偿肥大,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心腔不扩张—向心性肥大。

b.肾脏病变: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c.脑: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

d.视网膜的病变:中央动脉硬化。

12.急进行高血压又称为恶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血压显著升高13.风湿病三个基本变化:表现为非典型性炎或肉芽肿性炎,典型病变分三期:变质渗出期、增生期或肉芽肿器、瘢痕期或愈合期。

14.二尖瓣狭窄:多由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引起,风湿过程是瓣膜产生免疫性变厚和粘连131第七章1.肺炎包括: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支原体肺炎。

2.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答:①充血水肿期:肺叶肿胀,充血,呈暗红色;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②红色肝样变期:肺叶肿大,质地变实,切面灰红;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③灰色肝样变期:肺叶肿胀,灰白色,质实如肝;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④溶解消散期:肺组织置地变软,病灶消失,渐进黄色;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溶解酶溶解纤维素、病原体。

3.大叶性肺炎并发症:肺肉质变、胸膜肥厚和黏连、肺脓肿和脓胸、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4.病毒性肺炎常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引起该类肺炎的常见病毒有流感病毒,其次有呼吸道和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胞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5.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6.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变及临床病例联系?答:病理变化:①呼吸道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②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粘液性化生③血管壁充血水肿④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

临床病例联系:①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泡沫状,在急性发作期,科咳嗽剧烈②出现黏液脓性或脓性痰。

7.肺硅沉着症(硅肺)病理变化及并发症?答:病理变化:①硅结节:硅结节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砂砾感。

相邻的硅结节可以融合形成大的结节状病灶,其中央常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和液化,形成硅肺性空洞。

②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不等的弥漫性纤维化病灶,镜下为致密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胸膜广泛增厚。

并发症:肺结核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8.肺心病发病机制: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

第八章1.胃炎是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类:A、B两型。

A型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B 型多见于胃窦部。

3.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并发症?答:病理变化:多位于胃小弯,胃窦部。

一般直径小于2.5㎝;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一般穿越粘膜下层,周五胃黏膜皱襞呈放射状;溃疡底由内向外有四层组成: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瘢痕组织。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4.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答:①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变性常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细胞水肿和嗜酸性变;肝细胞坏死一般有两种类型,为嗜酸性坏死和溶解性坏死;②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散在性或灶状浸润与肝小叶内或汇管区③肝细胞再生,坏死的肝细胞有周围的肝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再生而修复④间质反应性增生和胆小管增生5。

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例联系?答:病理变化:早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稍增大,重量增加,质地正常或稍硬。

表面和切面呈弥漫全肝的小结节。

肝被摸增厚。

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显微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的肝细胞团。

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