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育种学85学时(理论55 实验30)1.5周实习 6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是园艺学科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整个园艺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果树、蔬菜和花卉等园艺植物的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基础理论的条件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掌握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芽变选种之原理,熟练掌握植物引种与驯化、选择育种及良种繁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
(二)实验技能方面本课程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保存的方法、植物引种、杂交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及良种繁育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参观和示范,使学生了解辐射诱变育种及各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总论绪论(1学时)0.1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范畴和作用1 范畴和任务(遗传学与育种学,变异与遗传,育种目标)2 育种学的作用(品种的概念,品种选育与植物进化的关系)0.2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历史和成就0.2.1 育种手段的发展和各阶段的成果0.3 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趋势0.5.1 生物多样性与品种多样化 0.5.2 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 0.5.2 育种周期缩短 0.5.4 信息技术与定向培育第1章育种对象和目标(2学时)1.1 不同园艺植物育种对象的特点1.1.1. 多年生植物的育种特点 1.1.2.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育种特点 1.1.5. 自花授粉植物的育种特点1.1.6. 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特点1.2 育种对象的选择方法及原则1.3 育种目标1.5.1 概念1.5.2 品质 1.5.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 1.5.4 抗逆性 1.5.5 抗病虫 1.5.6 其它育种目标1.4 育种目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4学时)2.1 种质和种质资源2.1.1. 种质和种质资源的概念2.1.2 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重要性2.1.3 种质资源的类型及特点2.2 种质资源的调查2.2.1 种质资源调查的原则 2.2.2 种质资源调查的方法2.3 种质资源的保存2.5.1 就地保存 2.5.2 迁地保存 2.5.3 资源圃保存 2.5.4 种子保存 2.5.4 利用保存 2.5.5 组织培养保存 2.5.6 基因文库保存2.4 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2.6.1 植物学性状的评价 2.6.1.1 质量性状的评价 2.6.1.2 数量性状的评价2.6.2 经济性状的评价2.6.3 种质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第3章园艺植物的引种与驯化5.1 引种的概念和作用 5.1.1 简单引种5.1.2 驯化引种5.1.3 引种的作用5.2 引种的原理 5.2.1 遗传学原理 5.2.2 生态学原理5.3 引种的方法5.4 引种应注意的事项第4章选择育种(4学时)6.1 选种与选择 6.2.1 选择的概念 6.2.2 选择的基本的原理6.2 两种基本选择方法 6.2.1 混合选择法 6.2.2 单株选择法6.3 植物繁殖方法与选择方法2.5.1 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 6.5.2 选择方法6.4 选择程序6.6.1 原始材料圃 6.6.2 株系比较圃 6.6.3 品系比较圃 6.6.4 品种比较圃6.5 加速选种的主要方法6.5.1 选择方法与程序应用 6.5.2 加速选择的主要方法6.6 缩短多年生果树童期的主要方法6.6.1 概念与意义 6.6.2 技术与方法6.7 株选 6.7.1 株选的原则 6.7.2 株选的时期和方法6.8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6.8.1 选择群体的大小 6.8.2 群体的变异幅度 6.8.3 性状的遗传力第5章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变异与芽变选种(2学时)5.1 活体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变异5.1.1 无性繁殖的类型与芽变的概念 5.1.2 芽变的类型和意义5.1.3 芽变的特点5.1.4芽变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5.1.5 嵌合体的概念、类型及其纯化5.2 芽变选种的方法与程序5.2.1 芽变选种的目标 5.2.2 芽变选种的时期 5.2.3 对变异的分析 5.2.4 芽变选种程序和步骤5.3 离体无性繁殖过程中的变异的利用(营养系微突变)5.5.1 变异类型与意义 5.5.2 变异的来源 5.5.3 变异的利用第6章杂交育种(4学时)6.1 杂交亲本选择和选配 6.1.1 亲本选择的原则 6.1.2 亲本选配的原则6.2 杂交方式和技术 6.2.1 杂交方式 6.2.2 杂交技术6.3 杂交后代的选育 6.5.1 杂交的后代的处理:纯合品种的选育(系谱法、混合法、单子传代法)杂合体和利用 6.5.2 杂种的培育6.4 回交育种6.6.1 回交的概念、意义、作用 6.6.2 回交的遗传效应 6.6.3 回交的育种方法第7章杂交优势及育种(6学时)7.1 杂种优势及利用7.1.1 杂种优势概念、表现、特点 7.1.2 优势育种与重组育种 7.1.3 影响杂交一代种利用的因素7.2 杂交一代选育程序7.2.1 优良自交系的选育 7.2.2 亲本自交秒的配组7.3 杂交种子的生产7.5.1 简易制种法 7.5.2 亲本自交系的配组 7.5.3 利用化学杀雄制种法 7.5.4 利用雌性系制种法7.5.5 利用雌株系制种法 7.5.6 利用雌性不育系制种法7.4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7.6.1 利用雄性不育生产杂交一代种子的意义 7.6.2 雄性不育类型与表现 7.6.3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7.5 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利用7.5.1 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杂交一代种的意义 7.5.2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7.5.3 选育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 7.5.4 自交不亲和系的制种方法 7.5.5 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与保存第8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8.1 远缘杂交的意义和特点8.1.1远缘杂交的意义(育种意义、生物学意义)8.1.2远缘杂交的特点(不亲和性、不育性、后代分离、广泛性)8.2 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的方法途径8.2.1远缘杂交的难交配性及其克服的方法 8.2.2 远缘杂交的难育性及其克服的方法 8.2.3 远缘杂交的难稔性及其克服8.3 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8.3.1远缘杂种分离的特点 8.3.2 远缘杂种的鉴定 8.3.3 远缘杂交的后代的选择与利用8.4远缘杂交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第9章诱变育种(2学时)9.1 诱变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9.1.1 提高变异率、扩大变异谱 9.1.2 改变单性状、进行品种修饰 9.1.3 诱变体较稳定、缩短育种周期9.1.4 其它9.2 物理诱变9.2.1 辐射的种类及特点 9.2.2 辐射剂量 9.2.3 辐射作用机理 9.2.4 植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及辐射剂量的确定 9.2.5 辐射处理的主要方式9.3 化学诱变9.5.1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特性 9.5.2 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9.5.3 化学诱变的处理方法9.4 突变体的鉴定和利用9.6.1 突变体的鉴定:形态、细胞学、分子 9.6.2 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M1和M2代有性繁殖第10章染色体倍性操作与育种(2学时)10.1 倍性育种的目的和意义10.1.1 多倍体在倍性育种中的作用 10.1.2 主要园艺作物的多倍体10.2 多倍体的特点和鉴定10.2.1 特点 10.2.2 形态、细胞学鉴定10.3 多倍体培育的方法与途径10.5.1 从自然界中选育多倍体 10.5.2 有性杂交培育多倍体 10.5.3 人工诱变产生同源多倍体 10.5.4 细胞融合创造异源多倍体10.4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10.4.1 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 10.4.2 获得单倍体的方法途径 10.4.3 单倍体的利用第11章生物技术育种(2学时)11.1 组织与器官培养11.1.1 组织与器官培养的类型 11.1.2 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11.2 细胞育种11.2.1 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1.2.2 体细胞变异的鉴定与分离 11.2.3 体细胞杂交11.3 分子育种11.3.1 园艺植物性状的分子标记 11.3.2 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11.3.3 载体的构建与基因的转移 11.3.4 分子育种后代的选择与利用第12章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2学时)12.1 品种审定12.1.1 育种的一般程序 12.1.2 品种区域化试验 12.1.3 品种试验 12.1.4 品种审定与推广12.2 良种繁育12.2.1 育种繁育和意义与程序 12.2.2 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 12.2.3 品种退化原因及克服方法 12.2.4 种子、种苗检验第二部分:各论第13章蔷薇科植物育种(4学时)13.1 苹果育种13.1.1 育种目标 13.1.2 种质资源 13.1.3 生物学特征13.1.4 育种方式和技术13.2 桃育种13.2.1 育种目标13.2.2 种质资源13.2.3 生物学特征13.2.4 育种方法和技术13.3 梨育种13.3.1育种目标13.3.2种质资源13.3.3生物学特性13.3.4育种技术和方法13.4 梅育种13.4.1 育种目标 13.4.2 种质资源 13.4.3 生物学特征 13.4.4 技术与方法13.5 月季育种13.5.1 月季育种 13.5.2 育种目标 13.5.3 种质资源 13.5.4 技术与方法第14章十字花科植物育种(4学时)14.1 甘蓝育种14.1.1 育种目标 14.1.2 种质资源与类型 14.1.3 生殖生物学 14.1.4 种质资源和方法 14.1.5 良种繁育体系14.5.2 白菜育种14.2.1 育种目标 14.2.2 种质资源与类型 14.2.3 生殖生物学 14.2.4 育种途径和方法第15章茄科植物育种(4学时)15.1 番茄育种15.1.1 育种目标 15.1.2 种质资源与类型 15.1.3 生殖生物学15.1.4 育种途径15.2 辣椒育种15.2.1 育种目标 15.2.2 种质资源与类型 15.2.3 生殖生物学 15.2.4 育种途径15.3 马铃薯育种15.5.1 育种目标 15.5.2 种制裁资源与类型 15.5.3 生殖生物学 15.5.4 育种途径和方法第16章芸香科植物(柑桔)育种(4学时)16.1 育种目标16.2 种质资源16.3 生物学特性与育种策略16.4 育种技术与方法第17章菊科植物育种17..1 菊花育种17..1.1 育种目标 17..1.2 种质资源 17..1.3 生物学特性 17..1.4 技术与方法17..2 其它菊类植物育种17..2.1 金盏菊 17..2.2 非洲菊第18章葫芦科植物育种(4学时)18.1 黄瓜育种18.1.1 育种目标 18.1.2 种质资源与类型 18.1.3 生殖生物学(花器、性型、授粉)18.1.4 育种途径和方法:杂交育种杂种育种(雌性系等)18.2 西瓜育种18.2.1 育种目标 18.2.2 种质资源与类型 18.2.3 生殖生物 18.2.4 育种途径和方法:杂交育种、杂优良种、无籽瓜育种(3倍)少籽瓜育种(染色体易位系)第19章百合科植物育种(2学时)19.1麝乍百合育种19.1.1 育种目标 19.1.2 种质资源 19.1.3 生物学特性 19.1.4 技术与方法19.2 其它百合类育种19.2.1 卷月 19.2.2 兰州百合第20章兰科植物育种(2学时)20.1中国兰花育种20.1.1 育种目标 20.1.2 种质资源 20.1.3 生物学特性 20.1.4 技术与方法20.2 热带兰花育种20.2.1 育种目标 20.2.2 种质资源 20.2.3 生物学特性 20.2.4 技术与方法第21章其他植物育种(2学时)21.1 猕猴桃育种21.1.1 育种目标 21.1.2 种质资源 21.1.3 生物学特性 21.1.4 育种方法与技术21.2 香蕉育种21.2.1 育种目标 21.2.2 种质资源 21.2.3 生物学特性 21.2.4 育种策略与技术21.3 唐菖蒲育种21.5.1 育种目标 21.5.2 种质资源 21.5.3 生物学特性 21.5.4 技术与方法21.4 菜豆育种21.6.1 育种目标 21.6.2 种质资源 21.6.3 生殖生物学 21.6.4 育种途径与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30学时)(根据情况每年选择十个实验)实验一种质资源研究(3学时)实验二园艺植物田间株选(3学时)实验三花粉育性特性观察(3学时)实验四倍性材料的叶片气孔特征观察(3学时)实验五园艺作物实生后代抗逆性选择试验(3学时)实验六园艺作物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3学时)实验七秋水仙素诱导园艺作物多倍体(3学时)实验八园艺作物自交不亲和性的测定(3学时)实验九芽变实生选种方法(3学时)实验十园艺作物产量配合力的测定(3学时)实验十一果实性状观察(3学时)实验十二参观辐射育种实验室(3学时)(1.5周实习,每两周半天实习,实习内容为管理试验材料)(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