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杨雯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从早期的“阴森的尤恩”到当今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创作主题逐渐从阴暗的乱伦、血腥转变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政治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

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成为了学者在进行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伦理道德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因为充斥着暴力、怪癖、乱伦等阴暗主题而备受争议,他因此也被戏谑为“阴森的麦克尤恩”,但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方向开始向广大的社会、政治领域转变,虽然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贯穿了其所有作品。

从《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到《赎罪》,再到《日光》,都从不同程度地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索,《时间中的孩子》及之后的作品道德伦理指向相对清晰。

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①,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

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①。

麦克尤恩将道德问题归于小说,实则表明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于小说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十分明显的。

沈晓红在《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中就《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三个作品为例对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究,“麦克尤恩三部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包括: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

每一个主要困境都来自他对时代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特色。

‘伦理’在文中主要指人们对是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困境’意味困难的处境。

……研究表明,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总体来说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艺术技巧的提升。

”②沈晓红在论文中指出伦理困境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麦克尤恩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描写上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由悖论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政界腐化所造成的伦理危机、男权思想下脆弱的婚姻、人与自然的对立、道德命令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扭曲的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对决之下,人性开始变态,开始扭曲,进而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变态人性和行为。

伦理困境的存在为小说人物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条件,变态的环境催生出扭曲、脆弱的人性,表现了伦理无序中的道德堕落与迷误。

麦克尤恩采用极端反伦理的一面来描写自由的积极面,实则凸显了另一种伦理指向,让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伦理维度思考。

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霸权男子主义的批判,揭示故事的积极的道德维度。

“文学的目的在于愉悦和教诲,而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带来的是震惊和教诲的‘不在场’。

叙述者表面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作任何道德批判,但读者在震惊中无疑受到了比乏味的说教更深入的教化。

”③邱枫认为麦克尤恩并不是利用作品人物的角色伦理
价值观,而是利用故事的震惊性以及道德的缺失所射出来的讽刺,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尚必武在其《形式美学的道德旨归:麦克尤恩<家庭制造>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中也对这个观点十分认同。

伯恩斯指出:“在其早期的作品中,麦克尤恩不是为了仅仅取得震惊和轰动的效应,而是有着更为崇高的目的。

”④而麦克尤恩也曾说道:“在我的短片小说里有一种被投射出来的罪恶感,属于那种一个人为了抓住好东西而想象出最糟糕的东西那一类。

”①《家庭制造》无疑是属于这一类作品里面的,《蝴蝶》也是如此,“当我们撕去《家庭制造》中叙述者的面纱,跳出故事之外,即可甄别做着隐匿于作品深处的创作意旨,即‘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寄寓小说家对至善的诉求和向往,通过书写让人不安的艺术来表达其对崇高伦理道德的诉求。

’”⑤两者都认为麦克尤恩的作品都是以写极端来达到相反的效果,通过的伦理扭曲、邪恶的描写来达到伦理教化的目的,通过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伦理问题的描写,从而呼吁人们对这类群体的重视和关注,并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而张和龙在《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他将道德伦理主题与成长主题结合起来,他认为在道德伦理指导缺失下,导致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以及道德观出现偏差,这“不是个体走向成熟与和谐的‘成长小说’,而是一部性心理走向迷误与畸变的‘反成长’小说。

”⑥周艺在《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中也表现了麦克尤恩积极的伦理维度,“虽然叙事围绕生态危机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展开,但是结合文学论理学的批评方法,从环境伦理和科技伦理的角度解读这不小说,则能体会到麦氏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反讽,即在大众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同时社会精英们暴露出生态伦理观和科技伦理观扭曲的趋势,因此成为环保合唱中的不和谐音。

与此同时,有关主人公比德尔生活作风的描写并非旨在对其进行道德批判,而是为了挖掘:以他为代表的社会精英表现出的各种道德腐化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给人带来的伦理困惑。

”⑦从两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二者认为麦克尤恩在描写人性或社会扭曲的表象下,隐藏的是对人性异化的思考,并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道德伦理维度。

结合麦克尤恩本人的回忆,“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寄寓小说家对至善的诉求和向往”的观点似乎更加深入人心,作者在描写作品内容震惊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伦理道德缺失程度的加深,以无唤有,通过对作品中特定的人物或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扭曲描写,让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伦理道德观与读者的伦理道德观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对读者进行正确的道德伦理教育。

“作者通过想象最糟糕、最极端的伦理时间,昭示道德失败的教训,让读者在惊恐不安的阅读状态中,认识到客观社会中所可能存在的邪恶,进而承认他们、改变他们。

”正如杰克·斯莱所指出的那样“麦克尤恩的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不揭露日常生活的残酷性,我们就会对他们熟视无睹;通过强迫我们见证当下社会的邪恶,他也逼着我们去承认他们;他宣称,承认他们离改造他们只有一步之遥。

”⑤
结语
麦克尤恩无疑是英国伟大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他深刻揭示了人在道德伦理束缚之下的挣扎的欲望,以及欲望对人性的扭曲。

麦克尤恩通过对当下社会的伦理环境的描写,对当下伦理关系的反
思,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了道德伦理的进步性。

麦克尤恩的作品对当下伦理道德建设及价值探索都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①Roberts,Ryan. 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 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0.
②沈晓红. 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J].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③邱枫. 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J]. 外国文学. 2007 (01)
④Byrnes,Bernie C. The Work of Ian McEwa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Second Edition).London:Pauper Press,2002.
⑤尚必武.“让人不安的艺术”:麦克尤恩《蝴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外语教学,2012,(3)
⑥张和龙. 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J]. 当代外国文学. 2003 (04)
⑦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J].当代外国文学,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