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级建造师备考历程经验分享

一级建造师备考历程经验分享

一级建造师备考历程1、背景偶见朋友考一建,了解到这个考试的一些基本情况,得知市政实务最难,但酬劳也最多,遂给自己订立目标:拿下一建市政。

当时所抱心态是,主要为增加收入,且多一本资格证书总归是好事,同时充实自己。

初期订立目标第一年过经济、管理两门,第二年过法规和实务。

随着复习的深入目标调整为第一年四科全过。

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目标达成,甚是欣慰。

2、懵懂期6月20——7月8日,平时每天约2小时,周末每天约4小时,此阶段尚未确定自己能否顺利找到施工单位盖章报上名,投入时间相对较少。

此时对一建考试各科难度基本没有太多认识,计划2014年考经济和管理,2015年考法规和市政实务,并借了第三版经济和管理教材,以看小说的形式阅读经济和管理教材,看完一遍,对这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期间曾犹豫是否需要报名法规和市政实务,最终决定就当增加考试经验,全科报考。

3 、开窍期7月8日——7月20日,平时每天约3小时,周末每天约6小时。

(1)经济听了一遍梅世强老师的经济视频教程,跟着视频在书上划重点,重点内容相对全书内容来说较少,掌握所需时间不长,通过梅老师的讲授,经济这门课会考什么及如何应考的思路顿时清晰。

梅老师对考点的理解非常深刻,重要的是,他的课会给你足够的信心,并以较小的代价通过考试。

此阶段未做题,所买的习题集直至考完也没有翻过一页。

(2)管理听了一遍朱俊文老师的管理视频教程,跟着视频在书上划重点,并做教材配套习题集,花了较多时间,完成了大部分内容,考完过后总结发现,做习题集的性价比不高。

朱老师讲课非常细致,对考点的覆盖较为全面,因此,书上划的重点内容较多,如果全部掌握,通过考试不成问题。

(3)法规。

未接触。

(4)市政实务。

未接触。

4 、攻坚期7月21日——8月25日,平时每天约4~5小时,周末每天约8小时,基本都学习到半夜12点以后,期间三门公共课共计平均每天学习约1.5小时,主攻市政实务(特别是周末)。

买了第四版法规和市政实务教材及配套习题,并下载了两门课程的精讲视频。

通过上一个阶段的学习,对通过经济和管理两门具有充足的信心和把握,认为完全有时间可以同时备考法规和市政实务,但市政实务的复习时间可能较紧张。

此阶段,内心埋下了今年一定要全部通过的信念。

(1)经济、管理为了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平均每天约花1小时看这两门的教材,主要看视频授课老师划的重点内容,阅读速度较快。

(2)法规起初直接看教材,但看了前4~5页,大段的文字,实在无法继续下去,太枯燥,且根本不知道重点(其它课程,直接看教材基本能大概猜到一些重点)。

最后,找到了陈印老师的法规视频教程,顿悟,不仅对整个一建考试的各种基本情况、复习方法(包括法规之外)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实务考试的解题思路帮助非常大。

陈老师的授课非常幽默,特别是现场版,有考友称为听相声,本人赞成。

陈老师对考点的总结、提炼、阐述可谓大师,我认为他天生就是为考试培训而生,善用各种考试培训的技巧。

此阶段看了一遍视频,直至考试,再也没有打开过教材,也未做过一页习题集。

有朋友说2014年法规考试难,陈老师的培训不管用,我觉得仁者见仁吧,如果看过他的视频,并充分理解了视频的所有内容(这是重点),个人相信无论试题如何变化,及格应该不是问题,我们不就是追求及格万岁吗?另外,陈老师说的一些复习方法,例如先做题再看书,这个我没有照做,因为和我多年的学习备考习惯不同,当然也就不知道这种方法的效果。

(3)市政实务重头戏来了。

之前复习经济和管理时,觉得一建考试也不过如此,直到开始了实务的复习,才发现,公共课都是浮云,一建就是考实务,实务过则一建过。

为什么难考,论坛有大量考友的众多阐述,就不再多言。

与法规相似,起初直接看教材,看了10页左右的道路部分,无法继续,觉得内容太细,考点太多,且有很多内容甚至名词无法理解,毕竟没有施工经验。

找到陈明老师和曹明铭老师的市政实务视频教程,并跟着视频在书上划重点,这样看书才能继续下去。

此阶段,二位老师的视频各看过一遍,二位老师的风格迥异,但互为补充。

陈老师像大学教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较好,容易理解,较为喜欢他的授课技巧;曹老师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对书中的某些细节内容解释得非常到位,对于本人这种零施工经验的人很有帮助。

其他老师的课没听过,没有发言权。

除看完视频教程之外,本阶段还系统的看了2遍教材。

同时,还看了大量论坛上下载的施工实拍视频,这些视频未必能直接提高分数,但对市政实务施工的理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可有效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 、冲刺期8月26日——9月18日,平时每天约5小时,周末每天约10小时,同时加上部分零散时间,凌晨1点睡觉是家常便饭的事。

期间三门公共课加起来平均每天学习约2小时,买了四科的真题试卷。

通过上一个阶段的学习,感觉市政实务的复习还差得很远,仍然主攻市政实务。

(1)经济、管理真题为主,辅以教材和视频。

做真题一是为找手感,毕竟临近考试,二是为了检查学习薄弱的地方。

两门课都做了最近的3套真题,并将所有错题在书中标记,由于全是选择题,有一些蒙对的和没有把握但做对的题,也一同在书中标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可能下一次你就会做错)。

隔几天把真题拿出来,再把错题做一遍,发现就算标记了,仍然有些题还是做错。

因此,真题中的错题重复做多次,才全部掌握。

考试时发现,考题和往年真题的重复率不是一般高,那是相当高啊。

同时,阅读教材,此阶段的阅读速度已经很快了,俗话说“书越读越薄”,因为心中已经知道什么要看,什么可以不看。

后期的阅读速度最高甚至可达80页/小时。

直到考试,包括精读和快速阅读,经济和管理教材至少系统看过5~6遍了。

为了巩固所学,偶尔利用零散时间看视频,例如坐车、午休前20分钟等等,因为整块的学习时间要留给市政实务。

(2)法规视频为主,辅以真题。

真题也是做了3套,但只看真题参考答案,不在教材中标记,因为教材一直没看过,不熟悉。

做题方法同经济和管理。

此阶段利用各种零散时间反复看陈老师的视频,以正常播放的速度,有些内容不是一遍就能理解或是记住的(例如一些数字),就按暂停,或多看几遍,考前应该共计看了约3~4遍视频。

所以,法规基本可以说就是靠陈老师的视频通过的。

(3)市政实务教材为主,辅以真题。

为了保住三门公共课,此阶段市政实务比攻坚期花的时间可能略少,但市政实务仍然占绝对主要地位。

这个阶段已经没有时间再看视频了,因此,在整个考前,两位老师的视频只各看过一遍,因为我始终认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建考试还是要以教材为主。

我觉得要想顺利通过考试,精读教材不能少于2~3遍,精读指的是每一个字都看到,且不懂的地方要反复琢磨;通读(快速阅读)教材不能少于4~5遍,通读指的是至少视频中老师提到的考点要看懂,且自己认为可能的考点也要看懂。

与其它几门一样,市政实务教材也是越看越快,后期最快时基本能达到40页/小时。

现在已经记不得考前教材一共看了几遍,但我想精读加通读一共怎么也有个7~8遍,虽然不像有的朋友把书都翻烂了(可能我的书质量比较好吧),但看着400多页教材的侧边变得越来越黑,心中也觉得欣慰。

另外,市政实务和公共课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有主观题,要自己写,这就决定了做练习的重要性。

公共课也许可以不做题就通过考试,但市政实务不做题想要通过,难度就非常大了。

做题的目的其实不在于把这些题中的知识点掌握,而是要通过做题,找到回答主观题的一些技巧或者说感觉,因此做题一定要讲究“精”而不在于多。

陈印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形容得特别好,就是“心中有千言万语,纸上确写不出一个字”,其实这就是书看多了,题做少了的一种状态。

所谓做题,是切切实实的把答案按照考试时的状态全部写出来,而不是看看题目,仅在心中想想怎么回答或自己会不会答。

做完后,可以和参考答案比对,自己的回答思路是否正确,试题到底想要考什么知识点,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参考答案的内容我都知道,就是没写在答案中。

且可以看看自己的用词是否专业,是否和教材中一致,例如,我一般会写“项目负责人”而不是“项目经理”,写“技术负责人”而不是“总工”。

另外,由于目前计算机的普及,我们很多时候还会遇到简单却写不出来的字,需要有个熟悉的过程。

总而言之,做题的核心就在于“写出来”。

我自己的市政实务一共做了10~13年一共4套真题,但做完后花了很长时间来总结该如何答题。

教材配套习题集也浪费了,几乎没时间碰。

其实,虽然有很多老师和考友都分享过一些解题技巧和经验,但我觉得,这仅仅只能给我们一些提示,真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一定是需要本人通过实战练习才能获取的。

6 、考试期我们从小到大参加过无数考试,都是经验丰富的。

本人基本属于考试型选手,无论中考、高考、考研等各类重要考试,一般发挥都较好,比平时成绩都高,可能是因为心态比较好,每次考试时,心中都有考不上也没关系的想法,且做好考不上的准备,当然这种心态更多是放在考试这几天,备考阶段还是全力以赴的。

考试在郊区小镇的一个学校里,离家有20公里左右,于是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小旅店,太黑了,我看平时也就50元一天的房间,考试那两天涨到200,哎,市场经济。

夫人要带着儿子一起来,说是陪我考试,呵呵,所以考试这两天就基本没怎么看书了,简单翻了一下做过的真题。

不过,在以往的重要考试中,前一天我也基本不会花太多时间看书的。

(1)公共课考前基本有底,认为及格没有问题,只是可能无法获得高分,因为后期对公共课部分有针对性的减少了复习时间,况且我们不是多一分浪费吗?身边有朋友就非要考个高分,结果耽误了实务的复习。

公共课重点要讲的是多选题的选法,关于这个问题,陈印老师有经典语录,“普通青年选2个,文艺青年选3个,2B青年选4个(1个)”,他还有关于“多选赔率”的描述,说得太有道理了,一定要选自己有绝对把握的,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想拼一拼多选一个,一般拼一拼多选的那一个大多都是错误的,这个我深有体会。

考完三门公共课,心中基本确认可以通过,只是分不会太高。

最终出来的分数和我做真题时所得分数非常相近,三门均70%左右,之前所做的最近三年真题,得分也基本在65%~75%之间,可见做真题的意义。

(2)市政实务关于实务,陈印老师的很多观点我也是赞同的,一定要多写,只要能想到沾边的内容,都写出来,陈老师说过,“直接面对你试卷的都是些学生,他不知道你对不对,只知道你是不是和标准答案一致,或者你写的内容有没有标准答案的关键词”。

到考试这天,你学习得好或不好已经无法改变,考试中所能提高分数的所谓技巧其实根本没有,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即便乱写也有得写。

拿到试题,先通读一遍,选择题多数都会,窃喜,但当看到主观题时,顿时傻眼,初看定向钻、垃圾填埋、立交桥三个大题,感觉完全不会,心想今年要通过市政几乎没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