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PPT课件
? 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 政治大事。
? 裴松之《史目》: “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 张守节《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正义》: “本者, 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 年月,名之曰纪。”
? 第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 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 “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 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 《史记》由五体组成 : ? 1、《本纪》十二篇。 ? 2、《表》十篇。 ? 3、《书》八篇。 ? 4、《世家》三十篇。 ? 5、《列传》七十篇。 ?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
? 三、入仕为官---昂扬、深沉、发奋。
? 奉使西征巴蜀: ? 参加封禅大典: ?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
所欲论著矣!”(《自序》)
?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 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 念哉!” (《自序》 )
?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 38岁继任太史令。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 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 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 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 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 于《红楼梦》。
? “发愤著书”的理论内涵及学说意义:
? 第一: 它明确指出穷愁困辱是成就伟人的一 个条件,是取得创作成功的一种动力。因为 只有穷愁困辱带来的坎坷和磨难,才使得作 家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才能 使他们产生非凡的激情,吐发不平的思虑, 从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一 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 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 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 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 这是从鉴赏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阐发自己对 “发愤著书”说的理解和认识。
?[宋]欧阳修《梅圣诗集序》:
?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 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 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 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 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 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 而后工也。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体。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鲁迅
司马迁的生平及心态变化
? 一、20岁以前—率真、自由、宏大。 ?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太史公自序》) ? 进京后,有机会向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
文《尚书》,向当时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 公羊派《春秋》。
?二、壮游天下 ----飘逸、淳厚、豪 迈。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 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 有不平者乎!
?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 昔称韩非著书,而《说难》、《孤愤》尤为 激切,故司马子长深悲之,为著于篇,显白 其事。夫以非之书,可谓善言人情,使逢时 遇合之士观之,固无异于它书矣。而独深悲 之者,岂非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 耶? ……然后知韩非之善说,司马子长之深 悲,迹符理会,千古相间,虽欲勿悲,可乎?
?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P16)
?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 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 子之遗风,公自序》)
? 宋代马存说: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 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 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 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 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 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 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 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 故其文妍媚而蔚纡;
?[明]李贽《杂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 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 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 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 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 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 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
?
?四、遭遇宫刑 ----痛苦、自卑、忧 愤。
?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 ?并开始著述《史记》 ?47岁遭遇李陵事件。 ?50岁出任中书令。 ?约53岁著成《史记》。 ?近60岁去世。
陕西韩城太史公祠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思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