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概念: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

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电视解说词的地位与作用:语言文字长期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分为两派:一种是“重视派”,强调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种是“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独立的价值与意义。

1.电视语音的一项重要因素制作手段。

2.与其他电视因素相互包容,互为存在。

3.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

电视语音大体分为声音与画面两部分。

学习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解说——不仅是指对画面的解释。

2.解说的学习不会孤立的。

3.解说应具有灵活、准确的针对性。

4.解说的应用类型。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重点:1.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排。

2.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

3.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

4.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串联词的前期文字稿准备。

5.电视节目的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

6.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

7.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的特殊要求。

语言功力是学习解说词的基础 电视语言的概念: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形象本身具有:多义性、含混性、暧昧性。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画面的局限性: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

3、难以直接揭示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纪录的基本要素。

电视语言的结构与文字语言的的区别:1、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由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

2、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因素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受到的制约: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的使用的制约。

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抽象的、哲理的内容。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应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什么是类概念:就是脱离了具体的感性的个体事物,按照事物的实用名目分类命名的抽象概念。

电视解说的特点:就是把观众的想象活动与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画面外的信息与画面内的信息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

画面形象的象征与隐喻:象征符号与其隐含意义的结合是主观任意的,是由创作者和接受者自我规定的,没有必然的规律和联系,因此二者是可以分离的。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的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

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电视新闻报道的“四多四少”:1、现场直播报道太少,后期转播、录制完成的太多。

2、主动采访报道太少,被动采访报道太多。

3、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太少,常规性的报道太多。

电视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写作应注意的问题: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共同特点:1、地域的接近性:所报道的新闻内容都是当地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休戚相关,当地以外的观众可能毫无兴趣,甚至不认为是值得电视报道的新闻,而当地观众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充满兴趣。

2、服务的直接性:你们生新闻往往具备明显的、直接为观众提供新闻服务的功能。

3、选题的趣味性:报道选题是否有足够的刺激性和吸引力,观众对其是否有足够的关注兴趣,是选题能否进入报道的重要标准,民生新闻具有极强的可视性。

4、问题的劝谕性:民生新闻也用很大的分量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它批评揭露的问题是错误而不是罪行,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

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尤其是评论部分。

政论片、文献性纪录片对解说有哪些特殊的要求:1、解说的语言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形式。

2、以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故事情节带论述。

3、要善于上下勾连,纵横观照。

4、论述带着信息进行。

5、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立意。

确定电视节目选题的重要因素:时机和火候。

电视解说的创作后期的构思环节:
占有材料、选择角度、安排结构、
捕捉细节。

什么样的标题算好的标题?1、新颖、独特,有浅层的吸引力。

能够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不能过于平淡,陈旧雷同,采用人人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作标题,起标题尤其需要不断创新,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

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的内容。

虚实之间的分寸要把握适度,而水平得失也往往体现在分寸之间。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朗朗上口,好听易记,便于流传,特别要注意节奏韵律,平仄抑扬,要讲究合适的语感。

过于冷僻或别扭的组合,就可能脱
离观众的接受心理
需要注意的字幕用法:片头题记、引文、数据排列、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利用字幕转移部分信息。

采访同期声的使用主要的功能:1、舆论情况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发挥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期声采访的剪辑,主要剪辑那些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内容,通过采访对象的语气、神情展现得非常充分,通过独特的表述语言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未能及时地捕捉,画面难以再现。

除了用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对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的采访进行回述,把同期声采访作为叙事因素的时候,注意一个原则,尽量避免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最好是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阶段采访,完整地叙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

5、权威论证:电视采访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使他们说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比解说词更令人信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