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概念汇总

《土地资源学》概念汇总

《土地资源学》概念汇总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1.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2.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
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
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光照强度是指可见光0.4μm~0.7μm的平均感觉
日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简称日长。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等部分的比例
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天数
降水是指从大气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
蒸发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
山地与丘陵分布是由于地壳运动相对上升而造成的正地形
平原是指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
母质是指岩石、矿物经各种风化作用使之成为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质颗粒地表水系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也称陆地水。

河流是地面流水不断汇集的结果。

湖泊是土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质互为作用的综合体。

冰川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包气带水: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存在着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以下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水是指存在于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潜水是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表面称为土壤圈
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狭义的土地类型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经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变化更替。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类型的时间演替是指发生在同一地段、不同性质的土地类型循时间序列的有规律更替;
土地类型的空间演替是指沿着一定的空间方向各种性质不同的土地类型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土地类型的自然演替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

土地类型的人为演替是指在受到人为因素干预下发生的演替
土地类型的正向演替(又称顺向演替或进化性演替)是指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
土地类型的逆向演替(又称退化性演替)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类型向破坏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退化性演化
节律性演替(又称周期性演替)是一种正常进行的土地类型演替过程。

非节律性演替即非周期性演替
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也称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小单位
土地资源人口载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亦可称为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对土地进行利用与改造的社会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
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物侵入:土地利用引起生态系统内区系的重组,即在地理隔离的系统内侵入新的物种,也就是生物侵入
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也叫做土壤侵蚀)是关于地表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
分离、破坏和运移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的分离、破坏和运移,
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土地资源沙化是指由于风蚀、水蚀等原因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或)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丧失,而出现地表物质粗化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贫瘠化是指土地资源作为生物生产的过程中,生物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于土地资源利用者的养分投入量,使土壤养分的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称之为土地资源的贫瘠化
土地资源的数量:(1)是指土地资源在水平面上的面积
(2)是人类当前和可预见未来已经和拟开发的,且具有特定性
质的土地剖面在水平面上扩展体的面积
基本农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污染是指那些被利用后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土地
狭义的土地开发认为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是把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广义的土地开发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也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
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储备是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