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之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
土地分配
田税政策
户籍政策

土地分配 田赋政策
中国的土地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面羡慕井田制度的土 地平均占有,另一面又主张耕者有其田,承认耕地应 归属民间之私产。在这两观念之冲突下,土地租税问 题得不到一个适当的解决。
汉-土地分配制度
(一)井田制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 ,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 间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
唐-租庸调制
(二)用意
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定额更轻,说 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
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 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 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 之所在籍之整顿 。
1 籍,户口册,造三份,县、州、户部各存一本,政府的租调, 以户籍为根据。
耕地私有
全国土地的主权所有
汉-赋税
(一)赋税-田赋 1、轻赋税
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 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税一。 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 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汉-太学
少数服从多 数 与
贤均从众 之争
“什一而税,王者之政”。 ——孟子
汉-赋税
2、土地兼并
唐-租庸调制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民众义务服役, 修道路水利等工程
唐-租庸调制
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

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各地土产,政府要一地贡献多少(如糖、丝 、绢、木炭等),由民间摊派,按家分出 。
田赋
不公开禁地
设官禁止,有权征讨
开放,设关隘 关税、商税,其中盐铁税最多

租庸调制 帐籍制度
两税制 汉唐经济财政比较
唐-租庸调制
(一)概念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是为了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从而在经济之 上层加以一种限制。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

租庸调制的最主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侧重在为民制产。政府 不管上层富的,但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 生活,唐代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唐代注意社会下 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
遇到经济困乏,田地可以买卖, 就形成了兼并。政府减轻田租, 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 毫的好处。
汉-赋税
(二)赋税-商税-盐铁政策之由来
赋税
耕地
非耕地
由于战国以来,商税渐渐超过田租,特别是 盐铁的利润越来越大,汉武帝讨匈奴,通西 域,政府支出庞大,甚至动用少府的收入, 而盐铁商并不乐捐,于是便将盐铁经营权收 归国有,利润划归政府。
谢谢!
感谢下载
这是宋代之所谓差役法。
宋-差役法
王安石变法
内容: 由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 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 王荆公的主张,认为政府既不免要向地方需索,与其择肥而噬, 是一家一家排着次第破产,不如平均摊派,为害转轻。
争论:因为要民众摊出免役钱,岂不又要增重民众的负担?
宋-户籍制度
政府为财政收支和征收手续的方便,而牺牲了历史上传统相沿的经济 理想,即土地平均分配。两税制推行,使得农田自由买卖,自然会引起土 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从而失去了为民制产的精神。
唐-两税制
(三)两税制的优点
两税制能从唐代延续到清朝的原因:
解放了人丁,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社会文 化发展。
若唐以后的社会,还实行按丁授田的制 度,大量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游离在农村,则 中国文化也会变形。这一点,也是两税制度 能一直推行到清末的原因。

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

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唐-租庸调制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租,征入农田米谷 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
唐-两税制
(一)特点
1、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根据田地多少来收租,庸和调也一并算入田赋中,简化计算。政府不再授田, 民间自由兼并,打破了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 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不论哪里人,只要住在当地,就入当地的户口册。
3、重复征税问题
2 帐,壮丁册,今年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这是庸的根据。 3 唐制每年造帐,三年造籍。一次称一比,州县保存五比,户部保存三比。
唐-帐籍制度
(二)失败
租庸调制之所以失败,因户籍制度的崩溃 。
1 全国帐籍保持精确需要有道德意识和服务忠诚来保持,但人事松懈 和马虎是难免的。
2 受历史条件限制,户口登记逐渐错乱,如交通不便、政府组织简单、 纸张贵,书写不便等。
5、田税改为货币
田税改收货币,方便了征收,但造成谷贱伤农。
唐-两税制
田税改收货币,如何使农民受到损失。
唐-两税制
(二)两税制的弊端
1、重复征税
两税制把庸和调归并在一起,虽说手续简单,但日久会忘记化繁就简 的来历,遇到政府要用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
2、失去平均地权的理想和为民制产的精神
两税制把庸和调归并在一起,虽说手续简单,但日久会忘记化繁就简的来 历,遇到政府要用钱,要用劳役,又不免要增加新项目。
唐-两税制
4、田赋不统一
随地摊派,田租和税额不再全国统一,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如某一地以 某种情况而户口减少了,垦地荒旷,但根据去年耕地来摊派到现有人口去征收。 于是穷瘠地方,反而负担更重的租额。
宋-差役法
(二)汉唐之地方自助组织
游徼
警察缉盗
三老
教化
蔷夫
田租
汉代地方自助组织如上,唐代则有名无实
宋-差役法
(三)宋之地方自助组织
1、军事或特殊时期,需要房子、稻草、马料、用具、壮丁、 给养等力役和贡调,必须临时找地方领袖。(重复征税) 2、此类事往往由临时变为常态,这些地方领袖,就变成专是 对上办差的人,对于地方行政长官来说,既省事又易督责, 于是即使不需要的时期,也举出一两个来。 3、比较糟糕的是,如此地方上便没有一个能兴旺的家,兴旺 了,派差便轮到他。
户籍政策因免役法而不再重要
王荆公的免役法,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便不再有力役了。所以,人口也就不 要精密计算。中国政府的户口册子,宋代有,明代有,清代有,后来逐渐没 有了,即便宋明两代有,也不觉重要。
政府与土地关系越发紧密
政府与土地关系越发紧密,与人口关系越发薄弱。荆公的免役法,还得人 人出钱免役,明代有一条鞭法,又把丁税归到田租里,便不看重人丁了。 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于是便不要丁册了。然而这 样一来,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 关系了。
汉-土地分配制度
(二)耕者有其田
耕地:耕者有其田,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可自由
使用,也可自由出卖,政府按田收税,不管田地归属。卖
田和买田双方共同成立一种契约,这是民间
田赋-大司农
经济贸易关系,所以在自由买卖下的大地主,
并不即是封建贵族。
商税-少府
非耕地:山林池泽 主权在皇室
非耕地:耕地以外的生产,则称 之为奸利,包括砍伐渔猎。政府 设官防止,有权征讨。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之法只 陷子注 入防意 于止不 过一让 穷般你 。劳过
苦富 下, 层但 民没 众有
自穷可 由,以 经这许 济有你 。些过
近富 似, 现却 代不 英让 美你 的过

差役法 户籍政策
宋-差役法
(一)差役法成因
两税法的弊端:重复征税。 并入两税里的庸调,在军事需要
或者治水需要时,又从地方调取,需 要有地方自助组织(地方领袖)代为 操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