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厂布局安全

化工厂布局安全

化工厂布局安全
厂区总平面布置,应综合考虑,合理布局,正确处理生产与安全,局部与整体、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总平面布置应符合防火、防爆基本要求,满足设计规范及标准的规定,合理布置交通运输道路、管线及绿化环境,并考虑发展、改建和扩建的要求。

1.厂区功能分区
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应根据厂内各生产系统及安全、环保、职业健康要求进行功能明确、分区合理的布置,分区内部和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通道和间距。

为防止可燃有毒气体的弥漫并迅速排放,厂区的长轴与主导风向最好垂直或不小于45°夹角,可利用穿堂风,加速气流扩散。

根据工厂各组成部分的性质、使用功能、交通运输联系及防火防爆要求,分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生产车间及生产工艺装置区
(1)工艺装置区是一个易燃易爆、有毒的特殊危险的地区,为了尽量减少其对工厂外部的影响,一般布置在厂区的中央部分。

根据工艺流程的流向和运转的顺序规划机器设备的位置,以不交叉为原则,按照从原料投入到中间制品再到成品的顺序进行布置规划。

(2)工艺装置区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并应避免布置在窝风地带,以防止火灾、爆炸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3)要求洁净的工艺装置应布置在大气含尘浓度较低、环境清洁的地段,并应位于散发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的污染源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例如,空气分离装置应布置在空气清洁地段并位于散发乙炔、其他烃类气体,粉尘等场所的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侧。

(4)不同过程单元间可能会有交互危险性,过程单元间要隔开一定的距离。

危险区的火源、大型作业、及其的移动、人员的密集等都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应与居民区、公路、铁路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厂区采用阶梯式布置时,阶梯间应有防止液体泄漏的措施。

2)原料及成品储存区
配置规划时应注意避免各装置之间的原料、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交叉运输,且应按烃类气体、粉尘等场所的全年最小风频风向来规划最短的运输路线;储存甲、乙类物品的库房、罐区、液化烃储罐宜归类分区布置在厂区边缘地带;成品、灌装站不得规划在通过生产区、罐区等一类的危险地带;液化烃或可燃液体罐组,不应毗邻布置在高于装置、全厂性重要设施或人员集中场所的位置上,并且不宜紧靠排洪沟。

3)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区
公用设施区应该远离工艺装置区、罐区和其他危险区,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仍能保证水、电、汽等的正常供应;锅炉设备、总配变电所和维修车间等,因有成为引火源的危险,所以要设置在处理可燃流体设备的上风向。

全厂性污水处理场及高架火炬等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侧。

采用架空电力线路进出厂区的总变配电所,应布置在厂区边缘,并位于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向;辅助生成设施的循环冷却水塔(池)不宜布置在变配电所、露天生产装置和铁路冬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和受水雾影响设施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4)运输装卸区
良好的工厂布局不允许铁路支线通过厂区,可以把铁路支线规划在工厂边缘地区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罐车和罐车的装卸设施常作类似的考虑。

在装卸台上可能会发生毒性或易燃物的溅洒,装卸设施应该设置在工厂的下风区域,最好是在边缘地区。

原料库、成品库和装卸站等机动车辆进出频繁的设施,不得设在必须通过工艺装置区和罐区的地带,与居民区、公路和铁路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管理区及生活区
厂前宜面向城镇和工厂居住区一侧,尽可能与工厂的危险区隔离,最好设在厂外。

管理区、生活区一般应布置在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或全年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侧。

工厂的居住区、水源地等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设施与各种有害或危险场所之间,应按有关标准规范设置防护距离,并应位于附件不洁水体、废
渣堆场的上风、上游位置。

2.厂内交通路线的规划
应根据工艺流程、货运量、货物性质和消防的需要,选用适当运输和运输衔接方式,合理组织车流、物流、人流(保持运输畅通、物流顺畅且运距最短、经济合理,避免迂回和平面交叉运输,道路与铁路平交和人车混流等)。

为保证运输、装卸作业安全,应从设计上对厂区的消防通道和道路(包括人行道)的布局、宽度、坡度、转弯(曲线)半径、净空高度、安全界限及安全视线、建筑物与道路间距和装卸(特别是危险品装卸)场所、堆场(仓库)布局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

化工内道路布置应满足厂内交通运输、消防顺畅,车流、人行安全,维护厂区正常的生产秩序。

根据满足工艺流程的需要和避免危险、有害因素交叉相互影响的原则,合理规划厂内交通路线。

大型化工厂的人流和货运应明确分开,大宗危险货物运输有单独路线;主要人流出入口与主要货流出入口分开布置,主要货流出口、入口宜分开布置;工厂交通路线应尽可能作环形布置,道路的宽度原则上应能使两辆汽车对开错车;道路净空高度不得小于5m。

主干道应避免与调车频繁的厂内铁路平交,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工艺装置区、液化烃储罐区、可燃液体的储罐区和装卸区及危险化学品仓库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便于消防车从不同方向迅速接近火场,并有利于消防车的调度。

对消防车道的宽度要求大于或等于 3.5m。

尽头式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平面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空地。

3.防火间距
在设计总平面布置时,留有足够的防火间距,目的在于防止火灾的蔓延以减少灾害损失。

防火间距一般指两座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在此距离之间不得再建任何建筑物和堆放危险品。

其计算方法是以建筑物外墙凸出部分算起,铁路的防火间距是从铁路中心线算起,公路的防火间距是从邻近一边的路算起。

防火间距的确定,应以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及其特点来综合评定。

其考虑原则如下:
(1)发生火灾时,直接与其相邻的装置或设施不会受到火焰加热。

(2)邻近装置中的可燃物(或者厂房),不会被辐射热引燃。

(3)要考虑燃烧着的液体从火灾地点流不到或者飞散不到其他地点的距离。

我国现行的设计防火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对各种不同装置、设施、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均有明确的规定,在总平面设计时,都应该遵照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