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收支与汇率第6章110936 第6章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收支与汇率第6章110936 第6章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 哈里·约翰逊(Harry G. Johnson) 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 A. Frenkel)
理论基础
源于货币学派 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从经济的货币层面来分析国际收支失衡。
货币论的主要内容
弹性论、收入论、吸收论
从商品市场角度出发对贸易流量进行分析 注重经常账户 对BOP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
前者大于后者,这部分超额的货币供给就必须通过外汇储 备的下降来消除,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前者小于后者,超额需求就必须通过国际储备的增加来弥 补,即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的差额反 映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均为存量意义)的失衡下的流 量差额。
6.1货币论的主要假设
外汇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6.2 货币贬值的效果
本币贬值,汇率由S1上升到S2时,外汇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变化传 导情况:
6.3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扩张的效果
货币当局进行本币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国债,货币供给曲线由MS1 增加到MS2,国内货币供给由D1增加到D2:
6.4 固定汇率制度下收入增加的效果
第6章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主要内容】
6.1 货币论的主要假设 6.2 贬值的效果 6.3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扩张的效果 6.4 固定汇率制度下收入增加的效果 6.5 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价格上涨的效果 6.6 增长率形式下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
时间: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 创始人:
第一,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绝对购买力平始终成立
第二,本国货币需求是实际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函数,并且 货币需求的函数是稳定的,本国货币需求表示为:M D kPd y
第三,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表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国 内物价上涨不会带来产出的增加。
第四,本国名义货币供给可以表示为:Ms=m(D+R),式中D 为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R为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出别,m 为货币乘数。
货币分析法
从货币市场出发对货币存量进行分析 源头:金本位下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注重资本与金融账户 对BOP采取自下而上的分析法,注重对国际储备的变化额带来的影响
货币分析法下的国际收支失衡
以货币失衡为基础,即本国金融机构提供的货币供给(国 内信贷)与居民对本国的货币需求不一致形成了国际收支 的失衡。
货币需求从MD1增加到MD2,货币 供给增加的方式一:扩大国内 信贷(本币公开市场操作), MS1 向 上 移 动 至 MS2,D1 增 加 至 D2 , M2=D2+R1;方式二:扩大外汇储 备(外币公开市场操作),外 汇储备由R1增加至R2,M2=D1+R2。
央行买入外汇储备卖出本币意味着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需求大 于国内货币供给部分;央行买入本币卖出外汇储备意味着国际收支 逆差,本国货币需求小于国内货币供给部分。
本国收入增加,总供给曲线由AS1移动至AS2:
6.5 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价格上涨的效果
外国物价水平上涨,购买力平价线向纵坐标方向旋转
6.6 增长形式下的货币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