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中西古代建筑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
在对比现代的建筑
究竟是进行发扬继承还是干脆摒弃一味的现代建筑风格。
再通过学习西方的建
筑历史,只是单纯的欣赏旧时的西方建筑与现代有多大的改变。
在学习梁思成
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时,由于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著的书籍,书中的语言
阅读起来不免有些吃力,最终靠一点的想象力将书籍看下去,通过阅读我了解
到了一些事实不免让人感到一些遗憾,中国古代在建筑方面的发展绝对也是世
界领先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个性十足的中国特色,但由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原因,如今的建筑师当时的建筑工匠们所接受的文化水平有限,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师”仅留下流传千古的建筑物却并没有能够将他们一
生的所学与丰富的经验传给后世人,仅仅通过口头传授教教所学所知传给下一代。
甚至在封建社会这些“建筑师”只能被称为匠人。
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甚高。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极大,首先在选材方面,古代匠人的建筑
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以石营建者较少,虽然古代也不乏有善用石材建造的大师,但石材多用于各地的石碑石勾栏等物件。
由于不明石性之强点与弱点。
最终对于石材使用的建筑多以崩坏者为多。
反观古希腊罗马工师则深明石材的强点弱点,并将石材更进而用为混凝土。
建筑材料的使用从某些方面造成了东西方建
筑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从上古时期开始,人民便建造宫室以用于居住使用,当然这
时期的所谓宫室还是十分简陋的,但也开始渐渐有了后世中国特色建筑的雏形。
当时的建筑只重其用而不在乎其型,在一个只为了温饱而奋斗的时代又有多少
人会去在意所住的地方是否美观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
人民的生活愈发富足,各个阶级也渐渐出现了。
对于所谓的居所也更多要求。
每朝的统治者阶级都为自己建造了精美的宫殿以供使用,可惜每逢朝代更替这
样的建筑常常也会随着上一代的荒淫无道的统治者一同逝去。
殷周交替之时纣
王所建的宫殿多在革命之后毁坏。
虽然许多建筑的传承比那些所谓的盛世皇朝
存在的更加久远,但毫无疑问,古代建筑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制于那些统治者。
,一朝定都何处何处就意味着繁华,宋太祖受周禅,仍以开封为东京,也正因为
这样北宋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于东京建设百数十年,都城的宫室坊市繁复增盛之
状,乃最代表北宋建筑发展之趋势。
除了统治者居住祭祀所用的建筑,寻常百姓的居所就显得单调许多,有所谓的高度限制,也欠缺精美的花纹装饰。
一个城市的建成并繁荣最终需要的不仅是政府的支持,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合理的规划布局同样重要,学习了不少西方建筑师的出名城市规划让我不禁想看看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比之那些西方规划大师的作品有什么不足或超出之处。
早在殷商时期人民就已经有意识的将各个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在西周时就已经根据城池的大小制定了一定的规划体制,之后各个朝代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需求对城市的规划进行了一定的整改。
虽然有些许的不同但这些城市规划布局有着几个共同的特点:大型建筑多采用周线对称的布局,中国大到城市,小到宫殿、衙署、庙宇、民居多采用这种布局。
对了突出城市中的主体建筑,匠人常利用高台地势或人工台基来烘托。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还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等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规划布局传统的艺术魅力。
清末时期,清政府软弱无能,欧洲列强各方面入侵中国,以中国民族特色为主的中国建筑开始发生转变,书中如此写道“民气沮丧,国人鄙视国粹,万事以洋式为尚,其影响遂立即反映于建筑。
”那时候的建筑无论官方还是私人所有莫不趋于洋式。
也正这时期开始许多中国留学生留学欧美学习后回国从事建筑行业。
然而这些海龟学子在海外学成却对中国的传统建筑缺乏了解。
新建的建筑有些虽欲表现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
最终却只是在洋房上冠以中式屋顶而已。
但这时期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师。
此后的建筑师终于能以建筑师为名,不再是那所谓的匠人。
看过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些内容让我渐渐明白了,所谓建筑与时代与那时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些流传千百年的古建筑恰是一部最好的史书,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种种,细细品味能从中获益良多,那些古建筑使我们更加贴近古人的生活,更加了解那个时代。
稍微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让我不禁思考,西方的各式建筑是否也是受制于统治阶层的制约。
还是自由的任建筑师们天马行空充分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不出意外虽然建筑的建造受时代大流与统治者的制约较大,但西方的建筑师们地位比起中国古代的匠人更高,对于他们而言建筑不仅仅是生活祭祀所需的木
材石材构成的屋子。
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造型艺术。
各个派别的建筑师彼
此较量,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建筑理念。
但时代大流不会因小部分人的坚持而有
所改变,就算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现代社会,占有社会大量资源的人
群依然对建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尔布里奇、霍夫曼所创造的含有
神奇色彩和颓废氛围的新艺术运动是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反抗的表现,他们不
愿意看到金钱左右一切的现象在建筑艺术领域产生,他们企图用新的艺术手法
来表达新的希望。
新艺术运动曾经在一些建筑中产生了影响,但是他们的这种
努力并没有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大量的新资产阶级不赞成他们的主张,而新
兴的工业化方法才对他们有吸引力。
虽然新艺术运动未达到想要的效果,但他
们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所做的贡献无疑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现代建筑
的发展正是在现有不成熟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西方的建筑理论自然是从无到有,通过学习西方的建筑理论史,其中便有
着这样的记述:西方的建筑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从古罗马的维特
鲁伟到中世纪,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通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到启蒙运动,第一个建筑学的理论体系才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萌生出来。
建筑学理论的
发展是无数位前贤一点一点发现、创新最后才有如今完备的建筑理论体系。
可
想而知一位合格的建筑师身上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高绝对会让绝大多数人望而
却步。
在西方建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阿尔博蒂心目中,建筑师应该是一
位天赋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是一
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之人。
在这位大师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建筑师。
看到这样一段内容,作为一个普通
人来看我是深以为然,只有这样各方面都优秀的建筑师才能真正让民众放心交
建筑交给他来设计建造。
但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子而言,这样的一段话却不免
让人心中愤愤不平,难道资质平庸的人就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甚至无
法真正进入建筑这一行业吗?静下心来认真想想,一个人资质高低与否并不直
接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在的教育完全可以让多数人都拥有良好的教育,多参加各类的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能力增长见识同样可以慢慢培养起建筑师敏
锐的感觉和明智的判断力。
不免想起了自学成才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事迹,
从未经过正统的科班学习,从零开始自己一点一点的学习积累,游历世界各地
只为欣赏当地的特色建筑。
最终成为一代建筑大师,并获得了代表着建筑学最
高荣誉的普利策奖。
无独有偶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勒·柯布西耶同样从来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以上两位与阿尔博蒂所认为建筑师基本素质比较都有所欠缺,但他们最终都成为了一代建筑大师。
或许我们现在不具备阿尔博蒂大师所说那几点建筑师基本素质,如果你真的热爱着建筑这门科学亦或艺术,欠缺天赋绝不是你放弃的借口。
在我看来学习建筑更需要的学习积累,多去走走看看各个地域不同的建筑风格。
通过几本书籍的初次浏览,我粗略的对比了中国的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欧洲古代的建筑发展,当然还有城市规划的发展。
我喜欢中国古代那方正对齐的城市规划,以中轴对称严谨细致的规划建造。
西方网状似的城市平面同样给人清新规整的感觉。
我喜欢中国古代以木材为主的中式建筑,同样震撼于西方巨型石柱所带给人的典雅严肃之感。
原谅我的语言贫乏无法描绘出中西方建筑带给人的奇异之感。
这是我第一次打开古代建筑的书籍,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初次的阅读带着太多的似懂非懂。
日后一定要再将这几本书籍拾起,相信即便再读上多次,每次都能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
UBP16045 魏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