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峡教案3篇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下面小编为呢收集了三峡教案,希望你能喜欢.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2.品味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欣赏三峡风光 (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三、朗读训练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A.清/荣/峻/茂(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B.沿/溯/阻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3.学生练读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4.指名读课文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2.全班讨论解疑.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重点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五、思考题自三峡七百里中 ,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第二课时一、释题导入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二、理清结构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 .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三、品味语言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教学反思:一、朗读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 知世论人 , 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 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三峡教案二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材分析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初读课文(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正音:阙(q uē)叠嶂(zh 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 o)属(zhǔ)引哀转(zhu n)(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2、研读课文(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疏通文意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1)重点字词解释:略无阙处(毫无)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夏水襄陵(漫上)不见曦月(太阳)沿溯阻绝(断)或王命急宣(有)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不以疾也(不如)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素湍绿潭(急流的水)飞漱其间(冲刷)良多趣味(确实)属引凄异(连续;延长)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林寒涧肃(寂静)空谷传响(回声)故渔者歌曰(所以)(2)重点句子翻译: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 )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3、朗读比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4、反馈交流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问题展现问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它有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例1: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秋萧瑟凄凉)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讨论明确: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 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 长啸、凄异、哀转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五、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六、布置作业1、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2、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附:【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停止)【通假字】①略无阙处( 阙通缺 ,缺少)②哀转久绝( 转通啭 ,声音曲折)【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板书设计:三峡郦道元北魏山:长、多、陡、高峻夏水:凶险、迅疾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秋:悲寂凄凉三峡教案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2.理解文意.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2.理解文意.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二、介绍三峡: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 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 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三、走近作者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明确读音.3.自由朗读.4.分组齐读.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A)三个标准: 信、达、雅信 ,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 ,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 (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D)具体方法:1、留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② 夫战,勇气也. -- 战斗,靠的是勇气 .--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③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句: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3、补(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4、换(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 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5、调(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②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6、变变 ,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①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二)按照这六法 ,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独立思考,翻译全文.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文学常识导入.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1.交流翻译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