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湄公河行动》以真实案件为创作基础,以弘扬英雄主义为叙事基调,以打造影视精品为追求目标的影片,相信会成为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的优秀公安影视作品。

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首先,在人设上很好莱坞。

彭于晏做为一个卧底警察,在泰国潜伏多年,早已与当地人无一,出场时一脸痞气夹着香烟与张涵予打招呼,充满着市井气息:讲脏话、游走于边缘的办事风格。

开篇就是他为了获取情报,对一个毒贩用非常残忍的手段逼供,把毒贩的脚筋挑断,这已经不是一个“正义”的警察该做的事;还有一个隐藏的支线,他的女朋友是被一个从中国潜逃过去的毒贩害死的,多年来他一直想报仇。

在毒贩被追捕过程中,在毒贩已经被抓获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彭于晏没有控制住自己的仇恨,一枪爆了毒贩的头。

这在好莱坞里十分常见,但是华语电影尤其是大陆影院电影里是十分少见的。

首先,彭于晏是一个警察,在以往的中国警察形象,必须是刚正不阿、不徇私的形象,即使有国仇家恨,一定会把犯人交给法律去制裁;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矛盾体,他不是坏人,甚至他为了缉毒事业在泰国一待数十年,在与毒贩的争斗中,第一时间想的是保全人质的安全,但同时他也是个正常人,他无法忘怀女朋友的死,以及对毒贩的仇恨。

在电影的最后,有人问张涵予“他变了吗”,张涵予回答“他没变”。

是的,他只不过是个正常人,一个面对毒贩和罪恶嫉恶如仇的警察,同时又是个无法忘怀个人仇恨的略显黑化的“线人”。

张涵予饰演的是个小组组长,在性格上主要体现两点:倔与柔情。

在第一场营救人质的赌场戏,张涵予的任务是要在15分钟内营救人质,无论成不成功,否则会产生很多变故。

然而当情况发生变故,张涵予选择不撤退,坚持营救计划,于是引出了天台利用绳索滑翔搬运人质和飞车追逐的戏;张涵予在糯康儿子飞车直冲而来时,飞身拿凳子砸前挡风玻璃的神勇令人印象深刻。

而张涵予的柔情全在女儿身上,人物本身有故事,但是这是个动作片,不执着于催泪,对于人物本身的破碎感点到为止。

还有整个特警队的人物设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这么形容这个特别行动小组。

张涵予是小组组长,下面的成员各司其职,精通各国语言的翻译、有爆破专家,有武器专家,有无人机专家,还有恩勇的警犬“啸天”。

这种人员分配,使得他们在赌场营救、商场假交易和丛林大战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种高科技侦查手段齐上和海陆空多面作战,使得他们配合默契,精彩程度不亚于《碟中谍》。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外号,满天神佛,直戳笑点。

还有价值观上的好莱坞化。

好莱坞想来崇尚英雄式的人物,“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及拯救国家的个人英雄人物。

有人会说开头新闻联播既视感略显突兀,显得与后面的境外部分有些突兀,这是可以理解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篇命题作文,作为一个国家重大案件事件改编的电影,它是由中国公安部审查授权的,必须体现国家情怀。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底气。

一个强大的祖国,绝不能容许外敌对自己人民的屠戮。

无论是两千年前,还是现在。

其实,我还想讲的是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在以往的警匪片要回避很多敏感的问题,但这次却将一些真实的细节以及无法触碰的禁区搬上了大银幕。

比如,除了吸毒、娃娃兵之外,杀俘虏,爆头、人肉炸弹,这些不乏血腥暴力的大尺度镜头都被呈现。

一群娃娃兵玩夺命俄罗斯,1/6的概率,一下一下,惊险刺激,其中一个孩子爆头而死,剩下的孩子欢呼雀跃;在与糯卡头目假装交易的商场戏,娃娃兵毫无犹豫机枪扫射警察,残忍而决绝;与茶园哪些因被逼制毒而致残的茶农形成鲜明对比,孩子本应是最纯净的,那些茶农本应是与世无争地生活,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与现实截然相反的道路?最后,致敬缉毒警察,是你们为我们阻挡黑暗,负重前行!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即便不愿意,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内电影在传达主旋律方面还是有着显著的进步的。

先别急着皱眉头,好莱坞大片从《美国队长》到《变形金刚》,哪一个传达的不是主旋律题材。

所以说,传达主旋律和价值观并没有错,献礼影片也无可厚非,但是拍成《建党伟业》那种糊弄人的玩意儿,就是你的不对了。

从《战狼》开始,对于军事题材的描写逐渐有了一些人味。

剧中的人物不再是伟光正的脸谱化人物,而是有了自己的特性和心里挣扎。

如果说吴京扮演的冷锋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特种兵。

那么方新武在制服毒贩之后,仍旧出于个人恩怨将其一枪爆头,脑浆飞溅之际,我们看到的符号已经不仅是一个军人,而是一个立体的人了。

当然,话说回来,这样的影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演林超贤的操作。

作为一个非常擅长处理枪战的导演,亲情+情义+动作枪战,一直是林超贤的长项。

所以在本片当中,林超贤也将这一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整部片子的节奏都很快,每一段故事都来不及详细展开,就投入到了一场场的战斗当中,这也给影片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毛病,我们之后再说。

不过通过这种形式,观众的肾上腺素很好的被激发了出来,轰隆隆从头到尾,加上彭于晏和张涵予的颜值站场,整部影片虽算不上十分精彩,但是也足够值回票价了。

与此同时,《湄公河行动》可谓是给其他买了案件改编权的公司开了一个好头。

片子根据湄公河案的真实事件改编,这类型的电影可以很好的提供一种代入感。

来观影的观众,或多或少都对于案件本身有一定的了解。

到后面片花一出,罪恶受到制裁,正义得以伸张,群情激荡,票房一路票高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当然,这样的改编也带来一个两难的问题,就是关于真实性的取舍。

改编程度大了,观众觉得跟自己的心理预期偏离太多,导演胡编乱造;改编程度小,观众又会感觉跟自己已知的故事没有啥变化,认为值不回票钱。

大部分的改编作品都绕不过这一个,《湄公河行动》也一样。

当时在影院看的时候,就心生疑惑:为什么中国特警的装备跟人家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最后的直升机支援都不带枪……回来看了案件介绍才发现,由于当时是在境外,不能直接将制式武器运过去,所以所有的军火都是当地采购,或者是由当地警方提供的。

最后抓捕行动的时候,由于资源有限,来支援的直升机都是临时调配的民用直升机,根本没有装备武器……这些剧情设定,基本都是为了更好的还原事件,但是由于在电影中导演无法标注“此处与实际情况保持统一”,所以有些不明事实的观众,认为影片逻辑漏洞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开挂的人生只能存在于大银幕上,现实的情况却总有着颇多不足与无奈。

我们唯有将影院中升腾出的敬意扩大百倍,献给现实中那些最可爱的人。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在《湄公河行动》之前,我一直对于内地电影,是持有一种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而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想起了当年李毅大帝说的那句话:天亮了。

在这里可能会有那么一点剧透,但我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能够改变读者的观影体验。

首先,整个电影在叙事上不拖泥带水,中间穿插的支线几乎找不到突兀的感觉,环环相扣。

张涵予老师的演技足以让人放心,彭于晏则是亮点,我个人认为他已经不属于所谓偶像派演员的范畴了。

其他演员也是兢兢业业,没有什么过多的槽点,而里面的缉毒犬无疑是加分项,尤其最后牺牲的镜头,惹的后面的几个小姑娘连连叹息。

其次,影片的剧本无疑突破了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的底线:内线为了获取情报可以严刑逼供,骂脏话的警察、玩俄罗斯转盘赌输而被自己爆头的娃娃兵,让人拍手称快的复仇等等,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个人的感觉是,角色的配置以及剧本的编辑有那么一些好莱坞电影的味道,里面满满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息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你们杀害我们的渔民,我们就干掉你们全家。

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第三,就是电影的特效和打斗。

我个人感觉,这些做的还是蛮不错的,虽然有些看上去有点眩晕,但看了一会儿还是能够适应。

这可能和我平时更喜欢看一些所谓清新的、文艺的、娓娓道来的叙事电影有关。

在这里我实在不能过多评价,让我评价这些,实在能力有限,或者说观影经验有限。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350字在案发近5年后的今天,我走进电影院,第一次关注当年震惊世界的惨案。

我为5年前自己对这个案件的“错过”而愧疚,甚至是忏悔。

影片里许多镜头我都用手把眼睛挡住,真的太残忍。

我无法想象甚至不敢去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

就像无法想象在那样一张看似温文尔雅的面孔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肮脏、丑恶、阴险、狡诈的心灵。

当看到因毒枭迫害而肢体残缺的普通百姓时,你会无比庆幸且感恩此刻的生活;当看到制服上的五星红旗时,你会油然而生宽慰与心安。

人们总觉得战争离自己太过遥远,但事实是它从未停止过罪恶的步伐;我们从小被教育五星红旗是用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染红的,而事实是,不仅如此,此时此刻,我们所度过的每分每秒的和平安定生活,都是在当今的“和平年代”无数不知名的战士以生命为代价所成全的。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这从来都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空话。

我为自己之前的误用而倍感惭愧。

这是一句付出了无数战士的热血与生命的誓言,顶天立地。

这一刻,对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产生了新的理解:这不仅是中国民族几千年来儒学思想的积淀所致,更是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体现。

历经无数磨难方才铸就的“太平盛世”,不能动辄用武力去维护。

中华民族,再不需要战火与硝烟。

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保证每一名同胞的安全。

可是,我们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我们光明,中国变不会黑暗;我们自强,“那些人”便是下辈子都会后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