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价值观
1、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学习本门课。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审美能力。
3、希望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喜欢音乐。
二、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思维能力。
2、了解音乐的本身与节奏之间的配合。
3、能够大胆的,富有感情的演唱一段歌曲。
4、了解本课的文本知识。
三、过程与方法
1、欣赏带有本课知识特色的音乐,用心感受。
2、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分小组,讨论歌曲特点。
3、讲述其节奏特点,风格特点等。
4、让同学学习演唱一小段歌曲。
5、思考回答课后问题。
【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
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因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
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给他们上课时,不能太过于要求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
本节课上,我会着重教学生们唱本课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
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及“学习力”,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兴趣。
这点在课堂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学习动力,不仅会影
响身边的学生,更会影响课堂气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自己讲课,一定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材分析】
一、《问》
作者:萧友梅词:易韦斋
《问》——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
歌曲反映了人们对当时军阀统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郁。
二、《渔阳轚鼓动起来》
本首歌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它取材于历史题材。
表现了叛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更表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
三、《长恨歌》
1、原味清唱剧,创作于1932年。
2、根据元曲《长生殿》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四、《送别》
作者:李叔同(其为李叔同先生的代表作)
是“学堂乐歌”的其中一首。
五、《竹马》
1、同为“学堂乐歌”
2、填词:沈心工
3、受其时代影响较大。
六、“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它的内容包括:富国强兵、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教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本节课运用了三首歌曲来展现“学堂歌曲”。
分别是《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教学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唱歌。
二、本节课着重于音乐欣赏与歌唱时的节奏练习,带动学生去学习音乐的内在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学唱萧友梅先生的《问》。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道理:体会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二、着重歌唱时的节奏问题,注意附点部分。
【教学方法】
一、“启示教育法”,比如可以告知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者,平时的创作风格、创作特点,让学生猜猜这首歌的创作特点。
二、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把文本知识与音乐欣赏结起来合教学。
三、多运用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
四、要一直保持课堂中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大胆想象,多提问题。
五、尽量让学生能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的过程与内容】
一、组织教学及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第二十六节与二十七节,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问》。
”
1、播放音乐《问》带领着学生随音乐进入课堂。
2、问题:听这首歌曲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歌曲赞美的是什么?
带着问题,再听一遍歌曲。
讲述问题答案。
3、带学生认识这首歌的作者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
原籍广东香山,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
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1920年回国,1927年到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作品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他载体的作品。
《问》便是其中一首,曾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此外,《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等篇都在当时留下了一定影响。
4、让学生看课本,引导大家展开讨论:这个时代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最后,告知答案。
5、聆听《送别》、《竹马》等歌曲。
带大家认识这两首歌曲的作者:李叔同与沈工心。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原名广侯,字息霜。
浙江平湖人。
生于天津,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8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沈工心(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
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十一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回国任教。
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
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歌》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代表作:《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体操——兵操》等。
6、把刚才的歌再听一遍,让学生对比这几首歌曲的形式、速度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接着给学生讲述“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用不同的音乐,让学生理解。
二、进行新课,讲授知识
1、讲授音乐与节奏的关系。
2、让大家聆听同一首歌的两种演唱形式:一种充满感情演唱;一种不带感情
演唱。
3、让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4、带学生认识黄自先生(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29年毕
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谨,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清唱剧《长恨歌》、《抗敌歌》等。
最大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5、学唱黄自先生的《渔阳轚鼓动起来》——《长恨歌》中的第三乐章。
1)听录音;
2)跟老师一起唱,闭上双眼一边唱一边感受音乐;
3)问题:你在唱这首歌时,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讲述本首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6、将学生分组,自由进行表演:表达对教师的尊敬爱戴之情。
方法:歌曲、舞蹈、图画、讲故事等。
三、巩固新知识
1、让学生跟着伴奏,富有感情的唱本节课所学的歌曲。
2、让学生自己回忆老师之前讲的知识内容,快速带领大家重头复习一遍重点
知识。
3、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4、集体演唱《渔阳轚鼓动起来》。
总结:同学们唱的很整齐,但在你们演唱时,大多部分人还缺乏感情,没有让我感受到你们对老师的爱戴,所以,我们在富有感情的唱一遍。
(演唱时可以采用领唱、齐唱、分组、接龙等形式。
)
【课后作业】
一、巩固本节知识。
二、练习所学歌曲。
三、做课后题。
【课后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音乐与节奏的配合、速度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大家也亲身体验了富有感情的演唱,不可否认,本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希望大家在课后复习所学的知识,抓紧完成课后作业,并能多听听类似于书本中的音乐。
很开心这节课能与大家共度,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