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姓名:蒿紫阳学号:**********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目录(一)前言------------------------------------------------------------ (二)中国电影存在的突出问题---------------------------------1. 艺术价值、文化精神与商业品牌的多重缺失和电影技术迅猛发展形成突出反差-------------------------2. 审查制度的不合理---------------------3. 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突出-------4. 盗版猖獗-----------------------------(三)结语-----------------------------------------前言当前,在文化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电影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
不久前,电影业出现的一些状况,引起了诸多议论,比如,电影发行公司与院线的分账矛盾、制片商与导演的矛盾(比如;张艺谋与张伟平分手)、制片、导演方与编剧方的矛盾(如:著名编剧王兴东最近发表意见:轻视编剧已经酿下苦果)等。
当然,中国电影业快速发展更令人关注,比如最大的院线文化产业(万达)的建立、最大的电影公司中影集团积极筹备上市等,揭开了电影业发展新的篇章。
在十八大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部署的今天,电影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因为电影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也是正常现象。
一方面电影业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矛盾问题很突出;另一方面这其实也预示着电影业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解决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电影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中国电影业发展当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艺术价值、文化精神与商业品牌的多重缺失和电影技术迅猛发展形成突出反差近几年,观众连连反应中国的电影越来越样板化,套路化。
从《英雄》、《夜宴》、《无极》、《墨攻》、《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直到今天的《赤壁》,国产史诗科幻巨作清一色的古装武打等现象,电影院在中国观众的心里已渐渐成为一种只能满足视听享受的地方,而观众将自己的心理上需求大部分都寄托到了互联网和盗版DVD上;又如《那山那人那狗》由于国内观众长期的文化意识板块空缺,在国内几乎没有票房收入,但影片被日本人花6万美元买断后,仅用5个月就创下中国电影在日本放映的最高纪录3.5亿日元(合2000万人民币)。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电影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3D 立体技术、电影特效、后期制作、4K放映技术等创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电影产业中。
胶片影片摄制、洗印加工技术质量稳步提高;在影片的技术质量方面,采用SRD数字立体声的影片如今已占总数的50%左右,采用SR模拟立体声的影片约占总数的36%,采用单声道的影片数量继续减少;在拷贝技术方面,多数送审拷贝达到了标准拷贝的技术要求。
电影技术的研发和科研成果快速增加,创新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电影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电影产生了新的市场应用空间,借助数字技术,电影多媒体、新媒体市场正逐步得到深度开发,在传统城市影院、电视、家庭音像之外,社区、农村流动放映,特种电影放映,以及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形式的商业细分应用模式开始出现。
影院设计及装修施工、影院放映机、功放音箱、银幕、座椅、装饰材料、流动放映服务器等设备、设施,其水准也不断提高。
显然,中国电影进入了高技术时期。
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在迅速提高技术,画面、音效日益精美化的同时,却无法掩饰电影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正停步不前,甚至水准在下降。
电影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被认为在日益堕落。
有人说,近10年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大多数都和现实越来越远,失去其精神高度。
还有人说,中国近几年的电影有较严重的景观化趋势,导演热衷于让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引导人们看电影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电影所表现的文化和精神,这是影业市场化之后中国电影面临的大危机。
电影是需要有文化精神的,谢晋导演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
”而当下,忙着以精美画面和大型炒作来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导演们,习惯于戏说,不习惯于思考,所拍摄的影片缺少精神,缺乏文化,缺乏对深刻人性的思考。
其实,观众对于一部电影,不仅要求能感受到视听奇观,而且也要求有审美文化因素,要求表现文化精神的高度。
中国电影必须要攀登精神高度,这是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中小影片当中都不可或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或者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条件。
当前电影,往往是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因此它就让一切的公共内容、一切的文化内容都披上了娱乐的外衣,于是文化内容和精神生活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或者附属物。
在复杂的急剧变化的时代氛围中,中国电影要建立精神坐标,寻找精神高度。
不久前,著名编剧王兴东在接受专访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中国当下影视圈“重导演、重明星、轻视编剧”的现象已经使业界尝到了苦果。
中国电影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就在于原创不行。
很多导演、制片商,“挂羊头卖老鼠肉”,拿了编剧创作的剧本,却不按照剧本去拍摄。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影视市场首轮竞争就是内容的竞争,核心就是原创的竞争。
其实,对编剧的不重视正是当前中国电影忽视精神高度的突出表现,而对编剧的轻视,又进一步加剧了电影内容和精神的肤浅、贫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品牌在《市场营销学》的定义为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
而电影产业链中的品牌就不仅仅只是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这个单一主体,它包括电影业相关的各个电影参与主体。
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被创作出来的电影角色。
例如:著名导演周星驰可以是一个品牌,只是当今华语电影界只有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李安寥寥几个电影品牌。
(二)审查制度的不合理1.电影审查与电影创作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审查条例,符合党政机关和国家的总体思想。
写出限制了自由表达与原创的能力,导致中国电影类型较单一的现象。
电影市场并非一个大通铺,它应该是多元的,有喜欢看商业片的观众也有喜欢看艺术片的观众,多元的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多元的电影创作。
为适应内地的电影审查体制,有些电影不得不对故事情节大幅度删改,导演甚至不惜拍摄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在最新上映的电影《艋舺》中,导演为了能在内地播出,愿意删除一些原本符合剧情的场景,并且重新配音,因为该电影的题材,充斥大量暴力情节,几位主角脏话连片。
这是很真实的事件,当地的特色。
如果上映,也不能删减成“老少皆宜”的模式,如果审核不通过,相信这是很多艺术创作者或者是爱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曝光了阴暗的一面,但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并不是怕很多人看了效仿,而是正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发大众的思考。
这才是当下社会最真实的,而不是去掩藏或者无谓的消灭。
生活本就是有许许多多善恶、真假、美丑所组成的画面,什么都要禁止,电影的“格调”必然就要“拔高”,这也未必就是所有电影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
2.电影审查与电影市场不仅仅是国内的一些电影没办法上映,国外不少优秀的电影也是因为内容或者情节问题被拒之门外。
例如《加勒比海盗2》因为涉及亡灵骷髅等内容在国内被禁播,而《加勒比海盗3》被删减了30分钟的内容。
许多电影爱好者在电影院看不到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网上下载,或者买盗版碟,导致盗版更加猖獗。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看电影不是去电影院而是依靠网上下载,越来越多人尝到甜头,最新的电影上档也不会引起太大关注,而是等着网络的资源。
第一,电影的票价较高,网络上只需免费欣赏。
第二,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更加原汁原味的电影。
电影市场的萎靡,与中国观众对艺术欣赏的程度有关。
一些拍小成本电影的新锐导演在国外得奖的影片,拿到国内播放却得不到很好的票房,最后只能出售海外版权,收回成本。
在国内放映时,由于审查,删除了一些敏感并且重要的镜头。
并且大多数观众都不愿意捧场,普遍反映电影内容看不懂,枯燥乏味。
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电影上映的黄金时期都被国外赚钱的商业大片取代。
所以一些人提倡在大学开设影视欣赏的选修课程。
商业电影是一直是市场的主流,一些小成本的新锐的导演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少有公司或者企业赞助,发展艰难。
真正好的电影却得不到支持。
有些东西并不是靠电影不播放就能禁止的,它依然存在并且成为这个社会的长久滋生的陋习,甚至是特色。
到了情感的某一程度,人都会做出出格的行为,或者是在某些人看来不堪入目的画面,并不是说这样才推进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或者说在整部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些导演在拍片时只追求在思想上无过,艺术上却不求创新。
在实行电影审查时,对那些有鲜明艺术倾向,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导演或影片似乎也要严厉得多。
这也正是不少中国电影屡屡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奖,而却无缘同国内观众见面的原因。
电影分级制只是电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接下来许多由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如何将大陆电影分级制度建设成符合国家原则、配套产业基础从而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分级制度成为非常急迫的课题。
正如美国电影市场管理上的成功,美国不单有分级制,还有极为严格的版权保护和院线管理。
要使分级制发挥出其“药到病除”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个综合的,完善的法律机制和监督机制来进行宏观调控。
并且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分级制都是产业化成熟的产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于目前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电影来说,电影分级制是必要的,但仅仅只有分级也是不够的。
毋庸置疑,中国人的理性务实的电影观正在一点一点的回归,电影行业抑郁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是所有门类艺术事业进步的前提,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都是在不断变革中走向成熟,中国的电影事业也不会例外。
我们并不指责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还有很多的不合理,并不埋怨许多我们想看的影片没有能最终走上荧幕,作为有着千年璀璨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解放自身思想,制定出合理、明确的审查制度和标准,用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为电影业发展创造健康良性的环境。
(三)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突出众所周知,中国电影业的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电影体制改革进入攻关阶段,已经触及到原有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改变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某种意义上,电影业已成为整个文化产业改革的先行者,但是,改革的进程并不顺利,离电影业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
业内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中国电影发展正面临着体制尚不完善,良性机制还没形成,投资方式有待优化,中介体制梗阻不少,优秀节目依然短缺,捐税负担仍是过重,竞争还很不平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