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几个问题刘翔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一、神经症性格的三个特点大家上午好,我主要还是讲一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新的变化,一个新的趋向叫积极心理学。
现代人生活比过去好了,但是压力更大,那么我总觉得环境并不不然导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环境并不导致一个人必然有毛病,心理疾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那么我第一个问题来讲一讲神经症的性格的三个特点。
我觉得世界上有两种心理障碍,我搞了这么多年的心理研究,就是有这两种人,这两种人的脑可能不太一样。
第一种人是长得比较瘦,智商比较高,胆子比较小,就是胆小、爱焦虑,他们是悲观主义者,经常分泌痛苦的脑汁。
就是他的大脑对痛苦特别敏感,这种人占主导性动机是害怕失败,就是对失败特别敏感。
最近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当中有一个地区,有一个区位就是在丘脑这个地方,在杏仁核这个地方有一个区位,专门对错误感知,就是错误的中枢,对错误特别敏感,所以强迫症患者其实就是这个地方的大脑有问题,就是他对错误太敏感了,每一个错误都记得特别清楚,这时候他就潇洒,但是人都会犯错误,如果你那个错误的地方的启动太频繁,太强烈了,你可能就感受不到快乐。
所以内向型障碍。
内向型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这种人一般平时生活中还挺让着别人,他们犯病的时候不影响别人,只影响自己,一有心理疾病了,他们就在一个角落里头待着,或者自虐。
你看有自虐,就是犯了错误揪头发,撞墙,不活了。
但是他不去把那错误给找平了,所以这种人比较自觉,这种人最大的危险就是进精神病院。
第二障碍,这种人一般长得比较壮,比较胖,这种人睡眠比较好,他们占主导性动机是快乐,就他们的那个快乐的脑子特别发达,他们经常追求快乐,你看那孩子就能看出来。
有的小孩,告诉他们说咱们玩一个游戏吧,玩这个游戏你要输了就受到惩罚,要赢了得的奖励特别大,但是发现有两种小孩,第一种悲观主义者。
悲观主义者就不玩了,不去玩这个游戏了。
第二种是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赌博,赌徒型的。
所以我觉得赌徒的人心理比较健康,比较快乐。
老去买彩券,你看他就比较好,悲观主义者不买彩券,因为他悲观,他一想买彩券我万一赢不了,我还输了两块钱,还不如买包方便面,他老想输的那一面,所以他就不潇洒。
第一种人就是特别容易对错误敏感,第二种人是对快乐特别敏感,比较乐观的。
第二种人就是捕食型动物,见到挫折,见到挑战,见到对手特别高兴兴奋,是不是,大家知道有一种人见到斗争特别兴奋,不斗了他反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而第一种一要斗争就焦虑就紧张,所以这两个脑,我想说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你能控制的,是因为你的脑,你的遗传或者是很多原因导致人有差别。
就是人对世界的这种感知和人脑对世界的反应是有差别的。
我们来讲第一种人,消极的人。
著名精神病医生许又新教授,他曾经认为生活中有一种人,有神经症性格的人,那么神经症性格的人有三个临床上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道德的愉快体验过少,这种人做了好事,做了正确的事,做了道德的事没什么愉快感。
比如说考第一了,考第一了他并不快乐,考第一他就想我下次万一考不了第一怎么样,你看他想不好的事了。
当领导了,当领导了他不开心,他想万一我当不好过两年就让人给弄下来是不是,道德快乐体验比较少。
但是第二条,违禁性行为,犯了错误,做了错事,他的违禁性行为罪感和耻感特别强,就要特别自责,对错误极为敏感,特别害怕错误。
严顺开演过一个小品,那个人我觉得就是一个神经症性格的人。
他给人买鸡蛋,大家知道帮忙人很好,他买鸡蛋发现鸡蛋少了一个,少了一个他心里头就不高兴了,他觉得,我跟人买鸡蛋,少了一个,万一人家认为给人拿了多不好,他就给补上了。
大家知道如果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你是一个道德的人,你能享受你选择的愉快,你给补上,你就偷偷摸摸给补上,然后就觉得做人要有原则,这事我舍己为人,我是一个好同志,我学雷锋,然后我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好不好,很好。
但是一补上了,他又不平衡了,那是我的鸡蛋,我给你买鸡蛋就不错了,我为什么给你补上,这是我的我要拿出来。
大家知道如果拿出来也没事,如果你想好了,我就是自私的人是不是,你就给拿出来,你就想我就不给你补,我的鸡蛋我凭什么给你补,我给你买了就不错了,如果享受了这个道德原则,也没事吧?也没有事,但是拿回来他又后悔了,我怎么这样啊,我怎么是这人,然后自责、内疚、痛苦,然后他又给补上,补上他又想,万一人家看我这样多小气,他又拿出来。
你看多痛苦,怎么选择都痛苦,其实就是因为他对痛苦太敏感,我觉得这种事哪个选择都没什么大事。
生活中好多时候都就是这样,没什么选择,就掷硬币就行,哪个选择都有优点缺点。
比如说搬家,买衣服。
你看神经症的人对痛苦敏感,买红衣服,他特别喜欢红衣服,但是又喜欢黑衣服,坏了,他刚买完红衣服,他觉得那黑衣服多好啊,马上看到了损失,黑衣服好,我没有黑衣服了。
刚买完黑衣服又觉得红衣服好,你看他买完红衣服咯噔一下后悔了,买完黑衣服更后悔,红衣服好,所以两个都卖,咯噔一下又后悔了,为啥呀,没钱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就是被这种对痛苦的感知折磨,这是这种罪感型的脑太强。
第三一个特点就是神经症的人,他们不能手段目的化,不能做无功利的事情。
什么叫手段目的化?比如说我们学英语,我们学英语是手段,是考大学的手段,但学英语本身也有目的性,如果你把学英语当做纯手段,那你就累了,那你就觉得学英语本身真没劲,我为了考大学我才学它,它才重要了,它是敲门砖。
所以你就不喜欢英语,由于你的手段不能目的化,你做什么事,好多人就是,这一辈子把什么事都当做手段,都不能目的,就不能享受生活,手段目的化就是学英语是手段,但我本身不考虑功利,我不考虑我的得失,我特别喜欢英语,我把英语当做一种享受。
比如说,咱们散布,跑步,有人手段就是手段,他的手段不能目的化,他老跑步老想心脏快点好吧,亲爱的,赶紧锻炼我要身体好,这没劲了,这种跑步就特别没劲,反而是一种伤害。
你跑步应该是没有任何目的,不要想着锻炼身体,不要想着得身体有好处,跑步就是一种愉悦,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快乐,这就比较好。
所以我觉得这种手段目的化很重要,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
像一个老太太神经症,一辈子特别辛苦,办事特别认真,特别害怕失败,总是紧张焦虑的生活,心理医生问她你退休了干嘛,她说我退休了养狗吧。
大家知道养狗的人手段是目的化,养狗没有什么功利主义,除非你养藏獒是为了赚钱,更多的人养狗,城里人绝对是一种休闲娱乐,养狗的人付出的东西比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养狗的人据说心理比较健康。
养狗的人血压比不养狗的人低15%到20%。
所以大家没啥事养养狗,但是很多人不养狗,为啥呢,因为他觉得养狗还得伺候,还给它洗澡,还给它弄衣服烦不麻呀,我有那时候还不如去炒股票,我那时间我还不如去干点有意义的事。
那老太太后来否定了,说养狗不行,养狗没什么收获,没什么收益,没什么效益,不养狗。
有人说那就养花吧,养花不错,养花我付出的比较少,但是后来又否定了,说养花还不如种菜,我种菜还能有点收获,我还能到菜,养花那玩意光看一看,没劲。
后来她觉得在阳台种菜,种菜的时候她有安全感,她觉得我种菜的至少我有收获,你看她特别强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这辈子没有品位,所以你看养狗的人,养花的人都是比较放松,他有品位,有追求,但是有很多人没有追求,唯一的追求就是功利主义交换,所以他要种菜,所以这辈子非常累,非常辛苦,他不快乐,不能放松。
他老想有点有为,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咱们不能太有为了。
这是不能享受无功利行为的快乐。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结论就是神经症的人,你看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能对快乐,对好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他每一天都盯着黑暗的世界,他不去对光明的世界进行反应,他生活中就有很多高兴的事,他这个开关是封闭的,他不去感受。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所有的精力都被痛苦所纠缠,所以他抽不出来精力再感受快乐。
所以,我们的任务不是治疗他,我们的目的不是让这个人这个人去少感受痛苦,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是让这个去感受幸福,感受了幸福,脑子里头有阳光了,黑暗就少了,所以我们不要治疗,我们让一个人去更加感受快乐。
二、幸福感的问题第二问题就是幸福感的问题。
现代人特别讲究成功,但是研究发现成功跟幸福不一样,幸福跟成功是两个独立的变量,幸福是一种稳定的心态,你看世界上有四种人。
第一种人成功了,但幸福感特别低,第二种人是成功着,幸福感高着。
是吧,有这种人吧!成功了,幸福感又特别强。
第三种人是不成功,但幸福感特别高,是吧,你看他不怎么成功,下岗了,但是人家喝着小酒,唱点小歌,每天高高兴兴的。
第四种人是不成功,幸福感比较低。
下岗了,特别痛苦自责。
所以幸福跟成功是比较复杂,不是说成功必然导致幸福。
最近咱们有一个幸福感调查,调查了中国十大城市的幸福感,你们猜菜哪个城市的幸福感最高?杭州排第一,成都排第二,广东倒数第一,北京大概排中间,第四还是第五我忘了,这是幸福感。
那么发现跟收入没有关系,收入是上海第一,北京第二,广东第三。
幸福感上海也在后边,然后发现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跟幸福感有关,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是杭州第一,成都第二,所以幸福感这跟有关系。
从发展机遇来说呢,是上海排第一,北京排第二,就发展机遇的满意度,人民最向往的大城市是上海排第一,北京排第二。
人民最不愿意待的城市,就是这个城市人都想移到外面的城市是西安、沈阳、和天津。
这三个城市的人觉得外面好,想去上海北京。
北京主要是满意度,排倒数第一的是两个,一个是交通,一个是环境。
就是风沙环境,这个是最低,但是北京也是人们比较向往,是第二向往的城市。
所以结论幸福不等于真实,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三、精神健康的三条标准精神健康有三条标准。
第一条,你有一个你喜爱的事情,或者叫喜爱的工作,我对工作是广义的,不一定是职业,你是爱的事情。
马斯洛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一流的家庭主妇比一个二流的科学家更接近自我实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一流的家庭主妇特别爱做家务,她发自内心的想把家弄得干干净净的,煮咖啡,客人来了,听音乐,聊天、看电视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每天都特别特别高兴,自我实现。
因为她找到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另外一个科学家,他讨厌科学,他为了钱,他觉得科研钱少,但是他又不得不做科研,他就赚点为了养家糊口。
二流的科学家没有投入,一搞科研眼睛就眯着,不兴奋,他老想着别的事,想着当官。
这就不行,所以一流的家庭主妇比一个二流的科学家更接近自我实现,我觉得一个一流扫马路的人,比一个二流大学教授更接近自我实现。
一流老马路的人特别爱扫马路,高兴为人民服务,但是二流的教授教不好书,他不喜欢脑力劳动,这个就不行。
所以我觉得工作当中,有一种人投入热情,集邮、养花都可以。
塞利格曼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护工医院里头,他有一天一个好朋友滑雪把高位,这个地方摔折了,昏迷不醒,他就护理他,那个重病房的病人全部都是昏迷的病人,他就发现有一个老护工,每一天都换一个新挂历在墙上,每一天他都去买一个换来,他就问他,你为什么每一天换一挂历,他说你不就是护理这些人的吗,这些人都昏迷了,又看不到你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