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明中文化的力量摘要:从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华历史的发展中,文化的力量起着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而我国文化的力量主要表现在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回顾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可以发现,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无数次艰难坎坷,却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至今仍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所畏惧地战胜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不断开辟着前进的道路。
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呢?综观世界文明数千年发展史,曾驰骋世界史上光彩夺目的几大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它们文明的链条不是中断就是散失,留给历史的多是昔日的辉煌。
唯有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经历无数次艰难坎坷,始终没有解体、没有屈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呢?历史告诉我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力量。
随着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并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史书记载中,在我国过去的几千年中,我国曾发生了800多次大地震, 1300多次大旱灾和1600多次大水灾。
真是“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
此外,在此期间,中国还发生了3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不难得知,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一直是严酷的。
但正是在这严酷的环境下,铸造了中华民族个性———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可以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具有奋起抗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玄奘万里取经、大禹父子治水等,无不充满了中国人与自然、与困难、与不幸所进行的较量和搏斗。
他们以其铮铮铁骨,熔铸成民族的脊梁,在神州大地这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就是这样写下去的。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超越历史,那就应该在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演出最雄壮的话剧。
在中国历史上,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怒吼;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有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出使西域,历尽艰辛而沟通“丝绸之路”的佳话;有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位卑未敢忘忧国”义侠血性;有东林党人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心见志的对联;有谭嗣同临刑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题壁诗;有鉴湖女侠秋瑾“为国牺牲敢惜身”的豪言壮志。
可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大民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铸造,在5000年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依然是我们不怕困难挫折、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不懈迈进的巨大力量。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二、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春秋战国诸子思想、唐宋诗词和陵墓石窟等诸多无形或有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至今引以自豪。
但是,文化作为弥漫整个社会的存在,除了有数的丰碑之外,更多则是体现在百姓的生活日用之中;通过世代相传,渗透在中国人意识的方方面面。
古人的生活已经化为历史陈迹却又不时在今人的生活中显现灵光。
(一)服饰凝聚力中国曾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限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确实辉煌过。
它所闪烁的光芒曾经照亮自己,也曾经照亮世界。
它犹如金子一样,保持着自己纯正的质地和良好的品质。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固有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
人们不禁忧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会不会就在服饰这一载体上失落。
历史是公允的。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埋没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
“中国风”吹动起现代社会的缤纷、轻柔闪亮的丝绸,这一次不仅因为它美,而且因为它真。
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更大规模的流行。
许多香港同胞在1997年7月3日这一天,穿起各款中式服装去上班,以响应香港公益金等组织倡导的“华服日”活动。
香港歌星刘德华不仅在当年6月下旬到清华大学参加“九七恋曲”庆香港回归大型演唱会时,穿着白色的中山装登台演出,还在香港穿着中式短褂等民族服饰举办专场演唱会。
同样,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日子里,世界各地的许多华人、华侨也都自动地穿起各款中式盛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中国服装给现代时装赋予了含蓄与柔媚,是一种内蕴丰富的、不张扬的美。
(二)民俗凝聚力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民俗更如同一颗五光十色的宝石,放射着斑斓的光彩。
它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世代文化,而且使亿万炎黄子孙生出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成为一个大民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中华民族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中华民族风俗的基本内涵里有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千里同俗、万里同风,无一例外。
中华民族的风俗以其独具魅力的乡音、乡情和乡味之凝聚力而迷人!有人讲:家乡,不是你出生的地方,而是埋葬你亲人的地方。
第一个将亲人埋葬的人,是智者,是伟人,也是巨人,可惜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无法理解他是在什么动机指导下才采取这样一种行动,但是他创造了伴随人类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死亡或丧葬文化。
殡葬礼仪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殡葬礼仪的产生、发展和演绎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有两大文化支柱,即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和慎终追远的儒家道观。
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归葬。
古人讲究故土难离,重视血缘家族,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在丧葬习俗上,特别看重落叶归根,入土为安。
若死在异国他乡,死者的子孙就要千里迢迢送尸骨还回家乡埋葬,这叫做归葬。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周朝时归葬礼俗已很流行,“太公封于营丘,以及五世,皆返葬于周。
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
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
”归葬是因为人要热爱自己的出生地,只有不忘根本,才能算作到礼,狐狸死都要头朝向出生地,更何况人呢,这里把归葬提高到礼和仁的高度,足以说明古人是多么看重归葬。
有人说,爱国主义源于对乡土的眷恋。
有人曾说:“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三)节庆凝聚力传统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在周代形成雏形,在汉至唐这一漫长历史阶段逐渐定型。
从唐代以后,则日臻丰富与完善。
传统节庆文化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
也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形。
元宵观灯、清明插柳、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年节守岁、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及汤圆、月饼、粽子、年糕、饺子、馄饨、菊花酒等等,是人对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必然结果,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升华,是历代先人巧思佳构创造文化的直接与间接产物。
传统的节庆文化活动以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天然特点去氤氲、渲染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个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自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它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它所给予的价值观念,会心安理得地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这样的氛围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总是能以一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和同甘共苦的血肉亲情,应付一切艰难困苦的挑战。
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节日,每一个节日中各种各样的饮食用品、食俗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实质上都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世人灌输、宣传、倡导、实践那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民族向心力。
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这种独特的民族心态,“人间骨肉,同此团圆”的深切民族心理,正是传统节庆文化所给予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中国文化具有非凡的创造力正因为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才创造出为万世叹为观止的文化,向全人类贡献着华夏智慧的结晶——“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曾被马克思誉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贡献着一代代精英和智者经年累月研究而积累起来的天文学、数学、化学、医药等多方面的科学成就;向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凝聚着中华民族心智和汗水的技术产品;给地球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以及无数雄伟壮丽的宫殿,巧夺天工的桥梁,诗意盎然的园林;给世界留下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灿烂的文化艺术。
同时,汉字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第五大发明,是给世界文化宝库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正因为汉字,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其文明始终没有被湮灭。
比之中华文明,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他们都先后衰落或湮灭了,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文明是人类的血脉,而文字就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华民族的汉字,最集中、最完备地把中华文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且延续至今而不衰,仍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还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民宅,“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宫殿,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万里长城上的每块砖石都浸润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诉说不尽的故事。
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足以和长城相媲美的又一伟大工程,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流,为沿河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地域上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内,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序列保持得如此完整和如此宏大,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是,仔细想来,又毫不奇怪,因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外民族侵略的严酷社会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造就了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旺盛的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既催生了非凡的创造力,又需要非凡的创造力来支撑其不断前进;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及其文化,自然就是具有凝聚力的。
反过来,有凝聚力的文化,就必定是既有生命力又有创造力的。
总之,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赋予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自强不息和创造才华!中华民族要腾飞,要重新找回过去的光荣与骄傲,重新拥有自豪和伟大,就要珍视我们的历史,珍视并虚心学习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1 高放;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史》[J] ;群言1997(10):30-312 郭海文;秦宗仓;朱慧玲;试论中国文化的力量[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29-323 李军;素人;余秋雨:民俗文化的力量[N];辽宁日报;2001:D044 张西明;中国先进文化的力量来自何处——兼论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作用[J ];东南学术;2004(06):4-115 高升堂;文化的力量[J];时代风采;2007(06):48-496 张景荣,杜鸿林;论文化的力量[J];天津社会科学;2003(02):4-97 安作璋 ,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04):3-138 杨洪杰;后土文化与中华文明史[J];运城学院学报;2004(06):31-379 陈燮君;经典的文化力量[J];上海艺术家;2006(01);28-3710徐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服饰[J];天津纺织科技;2008(03):47-49 11林继富;同生共长,绵密互渗──中国民间传说与民间风俗关系试论[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35-3912韩霞,东禺;传统节庆与中华凝聚力[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