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阅读素材:孤独是为了惊艳的绽放—王澍
王勇
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
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
人在家涂鸦。
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
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说,这个孩
子清高。
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
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
”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
他不争,朝父母
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
本来仅仅任性的推托,未曾想
父母真找到了个能够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嘛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
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
不但仅建筑系,“*”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
期氛围。
他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
老师,要自学。
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
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
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
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
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
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
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
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似乎
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
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虽然对传统建筑的偏爱曾让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坚守自己的理想。
“我要一个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够走多远。
”基于这种想法,过去八年,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以及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他都在“另类坚持”,“我的原则是改造后,建筑会对你微笑。
”
他叫王澍,今年49岁,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20年5月25日下午,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澍登上领奖台。
这个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的国际建筑奖项,第一次落在了中国人手中。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
”谈起成功的秘诀,王澍说,幼年时因为孤独,培养了画画的兴趣,以及对建筑的一种懵懂概念;毕业后因为孤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以后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源于那个时期。
即使张楚在歌中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一句话:“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理解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份孤独。
”
王澍是孤独的,但中国地产第一品牌的形成应该感谢这份独守;张海迪是孤独的,这位轮椅上的作家以惊人的专注和坚守,完成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著作;阿甘和许三多是孤独的,却凭借特有的真诚和韧劲惊艳了世人。
最艰难时候靠她的工资在养我
朱麓冰
当钢筋混凝土打造的高楼大厦在每一座城市拔地而起时,有这样
一位具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一起,用回
收型材料和旧砖弃瓦打造出一批素朴深沉的作品,并所以获得中外评
委的青睐,获得了2020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
他就是中国美术
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
作为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昨天下午,刚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
王教授在美院象山校区出席了媒体见面会,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崇尚自
然的建筑理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坚守。
本来挺宽敞的会议室
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俄罗斯新闻社和日本
《朝日新闻》的记者也远道而来,一睹这位建筑大师的风采。
拿奖的原因在于超越了文化的冲突
无论是充满水墨意韵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古朴典雅的南宋御街,还是唤醒一整座城市记忆的宁波博物馆,都是古典和现代、艺术与自
然的完美结合,散发着温婉优雅的东方气质。
与始终追随国际潮流的建筑师不同,王澍更加注重的是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我对城里所有高大威武的地标性建筑都很
反感,我的很多创作理念都是从农村学来的。
”他提倡向乡村学习,
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
他也坚守传统,由他设计的
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很
多老人摸着墙壁说,这个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家。
”
拿下普利兹克奖的原因,王澍归结为一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文
化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强势与弱势的
冲突……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化解。
”作为王澍规模的群体作品,如诗如画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他对建筑模式的一次深入探索。
为充分挖掘建筑材料的可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教授从各地的拆房现
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屋顶和墙面上重
现新生。
“我要打造的,是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校园,不是千篇
一律的大学城。
”王澍说。
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王澍获奖时,因为人在美国,他的太太,同在美院教书的陆文宇
就成为了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
昨天是三八妇女节,在谈到这位成功
人士背后的女人时,王澍开心地笑了:“获奖时我就在想,这份荣誉
是共同属于我和她两个人的。
我的太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和我
同甘共苦十余年,拿下这个奖,她功不可没。
”
1997年,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创办工作室的这段时间也是王澍建筑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光,妻子的支
持让他感动不已:“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
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早年就养成了,理解妻子后,抹平了大半。
”2020年,王澍与妻子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也许没有我,
所有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存有。
但没有她,所有的方案就不可能变成
现实。
”
业余时间从不上网也很少看电视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建筑这个行。
”在一篇名为《素朴为家》的文章里,王澍这么写道。
你也许很
难想象,这位现在蜚声国际的建筑师,业余时间从不上网,也很少看
电视,他的兴趣就是写写文章,练练书法,喝喝茶。
不上网怎么知晓
时事和了解别人的评价?“对我来说,保持内心的平静是最重要的,
无论世界是否刮风下雨。
”
王澍热爱书法,喜欢临摹字帖,他说自己现在的建筑风格跟十几
年来修习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时期,午夜宿舍里其他同学
都睡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写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
“现
在的中国,还能跟传统文化保持密切关系的学者,大多已经去世或者
到了将死的岁数。
”这位热爱书法和中国山水画的建筑师想做的,是
留住文化。
“如果不做建筑师,我应该会选择做一个文人吧。
”王澍
这样说道。
【王澍简介】
王澍,男,1963年11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