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呢?
一、自主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

1、“我要学”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分野。

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察、同学的竞争,包括掌声和小红花,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的动力。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在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

为此,教师
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如教《群鸟学世》,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要学什么“艺”,向谁“学艺”,学会了没有
等。

老师及时把学生的问题用计算机输入,在大屏幕上显示,再由学生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

然后读课文,看我们自己经过努力解决了哪些,在解决了的问题上打勾。

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如“哪些鸟仍旧不会搭窝?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教师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分析原因。

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情境:森林里举行“鸟居展”,很多鸟在小燕子的窝前流连忘返,希望小燕子介绍它的窝是怎样搭成的。

你能当小燕子来介绍一下吗?要是凤凰也来了“鸟居展”,小燕子会向她说些什么?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我来选”
当今世界,呈现出多元多变多彩多险的特点,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比如这节课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

有个班学古诗《泊船瓜州》,老师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

二、合作学习——从“个体”到“团队”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合作相处,才能在地球上同舟共济,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今日世界,从人造卫星上天到人类基因图谱解密,没有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是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

“团队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现在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

为此,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每人一项职责。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的阅读,分工合作,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

如《田忌赛马》,要求先初读课文,找一个成语来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再抓“转败为胜”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演示讨论,总结升华。

同样,《草船借箭》也可采用合作学习的研究性阅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

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难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更多的在课外探究学习中要面对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

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

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探究学习——从“接受”到“建构”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

提倡“探究性学习”,既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创新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

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接受”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不会探索和创新,国家和民族就难以发展和振兴;从个人的前途看,在今天这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就难以与别人竞争,也难于生存和发展。

不过,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它的特殊性。

探究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人类已有的知识,包括课文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

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又有它自身
的学科特点。

比如,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以有多种做法。

有的是用一个大问题挈领全文,如《赤壁之战》中谁该记头功?通过探究认识周喻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有的是在某个教学环节安排探究性活动,如《五彩池》一文中,探讨池水美在哪;有的是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如学了《鸟的天堂》后,综合运用课文和课上材料,写一份“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的研究报告。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亲自体验了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欢乐,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

学生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