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称、平移和旋转整理与复习

对称、平移和旋转整理与复习

对称、平移和旋转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12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进一步感知、理解对称、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准确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分类、对比,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并熟练在方格纸上画出变化后的图形。

3.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4.通过丰富的旋转、平移、对称的感性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画出变化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具:方格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整理在第二单元学习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板书:对称、平移、旋转的整理与复习。

二、知识回顾,形成网络
(一)交流完善
师:想一想,关于平移、对称和旋转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整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预设1: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预设2:图形或物体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预设3:物体或图形绕一中心点转动,这种现象就是旋转。

旋转分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见图1)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
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从中找出对称、平移和
旋转的现象。

学生班内汇报:
①升降机、电动门、酒瓶是平移现象。

②汽车轮胎、电动门轮、排气扇、吊扇是旋转现象。

③车间前墙设计是对称现象。

……
师:我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能准确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的吗?
(三)总结提升
师:想一想,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学生组间交流。

师: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轴对称后的图形形状发生了改变。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整理、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归纳整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深化网络
师:我们对对称、平移和旋转几种现象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你能利用它们的特征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基本练习。

③④⑤
师:仔细观察图形,先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画出对称轴,看一看每个对称图形能画几条对称轴?
(2)火眼金睛辩对错。

①每个图形都有它的对称轴。

()
②我在镜子前伸出右手,镜中的我也伸出右手。

()
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
(3)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下列不属于旋转现象的是()。

A 风车的转动
B 不小心将书掉在地上
C 转动方向盘
②跑动的汽车轮子是属于()现象。

A.平移
B.旋转
C.对称
③在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任意梯形
B.长方形
C.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更深刻的认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下图:
师:右图中图①是如何变换得到图②的?用彩笔画出图
②向下平移一格,再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③。

(2)按要求画图。

师: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应注意什么?旋转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注重在练习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掌握。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让学生思考回顾方法:找线段端点,画相应的对称点,再连线;画旋转后图形时,
共同思考回顾注意旋转注意问题:先确定中心点,再确定方向、角度和基准边,然后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这样学生在进一步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能更好的完成练习。

3.拓展练习。

(1)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可以独立设计图案,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比一比谁设计的图形美观,说一说它有几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练习既有基本练习,又有综合练习,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计,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题目,主要让学生自己依据要求去独立或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回顾总结,评价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对对称、平移、旋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来谈收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