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影视特效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影视特效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影视特效行业分析报告目录研究说明 (3)第一章中国影视特效市场发展分析 (4)1.1中国影视特效发展历程 (4)1.2中国影视后期与特效制作全流程 (5)1.3中国影视特效市场容量分析 (7)1.4中国影视特效市场规模分析 (8)第二章中国影视特效环境分析 (10)2.1 优势:特效人才及运营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较低 (10)2.2 劣势: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 (11)2.3 机会:以特效为主的影视内容数量日益上升,影视市场开始注重特效制作 (13)2.4 威胁:低价恶性竞争,没有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良性竞争 (14)第三章中国影视特效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14)3.1行业缺乏完整规范制作流程,科研投入较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14)3.2政府对影视特效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6)3.3未建立完整的培育技术人才体系,缺乏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高素质从业人员 (17)第四章中国影视特效公司主体分析 (19)4.1特效公司认知度:民营公司挑大梁成熟特效品牌出现 (19)4.2 国内特效公司代表公司 (20)4.2.1 Base FX (20)4.2.2 聚光绘影 (21)4.2.3 天工异彩 (22)第五章影视特效观众调研分析 (23)5.1影视特效运用态度:特效不是万能钥匙,需要服务内容 (23)5.2影视特效对观影决策影响:特效是观众观影选择的重要原因 (24)5.3国内影视特效评价:整体满意度较高,仍有提升空间 (25)5.4国产影视剧特效满意度调查 (26)5.5国内VS国外:国外特效更受认可,对“国产”特效依然有信心 (34)第六章中国影视特效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5)6.1虚拟现实强化视效技术优势,或扩展特效市场发展空间 (35)6.2“后期前置”在国内接受度上升,特效公司介入制作时间提前 (36)6.3资本入局,为影视特效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36)6.4特效制作主体趋于全球化,特效技术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 (37)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在狂飙突进中定格440.69亿,其中国产片份额达61.9%,单片产出突破8000万。

国产电影的整体爆发离不开多部视效大片的崛起,《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国产视效大片的出现,不仅让观众享受了一场场视觉盛宴,而且见证了特效技术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2015年是中国特效电影爆发的一年,据EBOT艺恩日票房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电影年度票房前10的电影中,除《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两部喜剧电影以小博大外,剩下8部均是投入较高成本的特殊制式影片,且多数主打特效。

这些电影不仅在类型上各有侧重和创新,而且从特效上打破了以往的“5毛”魔咒,票房口碑双丰收。

无论是暑期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新型大圣,《捉妖记》中萌萌的胡巴,还是国庆档《九层妖塔》的昆仑雪崩、红犼怪兽,贺岁档《寻龙诀》中的千年墓穴、人身僵尸,视觉特效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助推了这些电影的市场成功,也让国产电影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成功突围,取得了61.9%的票房占比。

但相对于好莱坞电影特效,中国的影视特效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低价恶性竞争、特效技术创新力不足,特效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尚未成熟等。

希望通过对中国视效行业现状和问题的梳理,能引起特效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并以行动提升中国视效行业的水平,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贡献更多力量。

⏹研究方法本报告历时六个多月,期间得到业内多家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其中包括聚光绘影、天工异彩、影视后期产业联盟,以及华夏幸福基业、BaseFX、PO朝霆、上海立鼎文化等国内后期制作公司。

采用了行业专家深访、EBOT艺恩日票房智库、桌面研究、行业调研、艺恩估算等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国影视特效市场发展分析1.1中国影视特效发展历程自2002年《英雄》一骑绝尘以来,中国视效大片的题材类型多以武侠功夫片为主,《英雄》、《卧虎藏龙》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回报颇丰,而且远销海外,颇负盛名。

近年来,以特效吸引眼球的好莱坞科幻、动作、冒险类电影长期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传统武侠类电影日渐式微。

但国产魔幻、惊悚、冒险等类型电影逐步崛起,成为对抗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力量。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于2015年10月25日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提出“中国电影要形成重工业产品推进,轻工业产品跟进,大剧情影片镶嵌在中间的格局,这样作为产品体系才是相对科学的,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这个构想在2015年的中国影市已经曙光乍现,多部视效大片合力推动了“重工业”电影的发展。

据艺恩不完全统计,2015年投资规模在5000万以上,主打视效的国产电影约有15部(包括合拍片),票房超过100亿元。

在多部视效大片的拉动下,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大盘量级最终突破400亿,可谓中国视效大片元年。

国产特效大片的爆发离不开中国电影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

从早期的胶片叠印到化妆弥补术,再到三维建模,CG技术等……电影工业科技日新月异,最终电影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前期置景拍摄技术,后期特效技术、放映技术等多种技术协同的结果。

与好莱坞超过40年的特效制作历史相比,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后期制作上存在一定差距,但2015年一系列诚意满满,在特效上不断突破的国产大片证明,国内电影制作工业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后期制作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国产电影特效上的进步一方面离不开国内本土特效公司的坚持和突破,如《战狼》、《万万没想到》等电影的特效主要由国内团队操刀;另一方面,国内制片团队善于取长补短,通过引入多家国际特效团队合作,精心打磨国产电影的特效,如《九层妖塔》、《寻龙诀》、《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支持国产电影技术升级换代也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政策。

自2012年以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先后推出《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等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补贴政策,对票房在5000万至5亿之间的国产“3D电影”以及“巨幕电影”增加补贴金额。

技术的发展和政策风向的支持促进了2015年国产特效大片票房“飘红”,也将激励更多电影人参与进来,在特效电影类型上做出更多探索。

(《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已经于2015年底停止实施。

2016年3月16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推出《关于对优秀国产影片进行奖励的通知》和《关于奖励优秀国产影片海外推广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及《补充通知》)的作废。

)1.2中国影视后期与特效制作全流程一般来说,影视后期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现场DIT管理服务、剪辑、视效制作、后期声音制作和DI数字中间片。

其中DIT是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的缩写,中文大意是“数字影像工程师”。

职责范围为素材质量最优化的把控和数字数据的安全存储及转码,主要包括现场调色数据管理备份、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备份、数据备份优化方案、样片的现场回放、转码、剪辑和现场调色等。

DI是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的简称,是采用数字形式对已拍摄的电影素材进行素材编辑、色彩调整、后期合成、特效处理、字幕混合等一系列处理,它经常以2K输出(即一幅图像的尺寸为2048*1556/1536),由于它处于拍摄完片和放映出片之间,因此被称为数字中间片。

影视特效或视觉特效与影视后期不完全相同,影视特效是整个影视后期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内视觉特效不如美韩等海外视觉特效,其实技术是一方面,完善的VFX系统,不仅是要有清晰的产业流程和管理平台,还要有合理的制作周期和对应的预算,而国内的项目很多情况下是欠缺后者。

相比好莱坞视效大片动辄视效成本上亿美金,制作周期2-3年,国内的视效大片通常全部预算也不到1亿美金,制作时间通常也只有1年的时间,所以才会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捉襟见肘。

随着越来越多好莱坞团队愿意来中国拍摄影片,并把制作放在中国来完成,也正说明我们的制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概括来说,影视特效全流程大致包含四个部分,即特效技术研发、前期视觉开发、现场视效拍摄和特效制作。

特效技术研发和前期视觉开发都属于筹备阶段,主要包括各类软件技术研发、场景、流体、角色、生物等方面的研发,整体特效拍摄方案的制定、动态预算、分镜故事版绘制和概念设计等。

其中,前期概念设计主要是特效场景、CG物体等完全或者主要依靠电脑特效技术的物体的概念设计,由概念设计师根据导演的想法做出概念设计图和Previz预览。

Previz是在正式拍摄之前将拍摄内容简单制作一遍,用低模、简单动画展示出演员走位,取景、摄影机角度,摄影机运动等大方向,供导演、摄像指导等人拍摄时参考。

它不仅将飘渺的创意具体化,而且确保了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

拍摄阶段,主要是现场视效拍摄,主要分为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

无论是哪种特效,都要比一般常规的拍摄镜头复杂,虽然目前数字特效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仍有很多镜头非常适合使用物理特效来完成,如特效组运用模型、动物机器人技术、烟火制作技术等其他传统技术拍摄镜头等。

数字特效比较复杂,它解决了很多物料特效和常规拍摄无法实现的场景,数字特效渗入到影视生产的方方面面,从剧本的创作、策划到前期的摄影、置景、道具,到后期的合成、剪辑,无处不发挥着它巨大的功力。

特效制作的大致流程如下:I/O数据制作、模型环节、贴图环节、数字绘景、跟踪匹配、绑定、动画、特效、灯光渲染和合成等。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严格按照上述流程执行,而是根据影片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几个环节。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部影片的特效制作会由多家特效公司完成,不同的公司可能只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环节工作。

1.3中国影视特效市场容量分析从影视产业整体来看,影视特效是影视制作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特效市场的发展和扩张,首先依赖于影视市场的长期成长。

目前,影视特效市场容量主要可以从影视供给数量进行考虑。

电影供给方面,从2012年开始,电影的制作数量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015年电影供给数量为686部,2012-2015年电影供给数量平均维持在671部。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走过了数量竞争时代,开始步入到单片产出效果和票房竞争阶段,提高产能利用率成为关键,2014-2015年用于高成本及以上的电影投资金额明显增加,这为影视特效制作提高产能效果增加了保障,影视特效市场开始从接单阶段转向技术驱动阶段。

电视剧供给方面,受“一剧两星”等政策对电视剧库存和综艺节目的影响,电视剧供给数量从2012年的高峰17000集持续下降,2015年电视剧供给数量约为15000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