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
施工方案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5办发[2015]75号)、
号文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5号)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政办发[2016]8号)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大力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XX市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水生态系统、水环境系统、水安全系统以及雨水资源化系统,构建以渗、滞、蓄、净、用、排六种低影响开发技术为基础的生态雨洪综合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的目标。
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整治黑臭水体、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
(1)保护优先、生态为本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涵盖三个层次,一是首先要对原生态进行保护,对城市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进行原位保护;二是进行生态修复,对已受破坏的河湖岸线等要素进行恢复;三是拟自然开发,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可优先利用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渗滞、蓄排和净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与渗透,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2)因地制宜原则
以XX市气候水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结合XX市本地条件,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并科学布局安排符合XX市实际情况的项目及设施。
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并与XX市建设全国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充分结合。
(3)统筹建设原则
坚持长期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XX市现有条件和基础,按照项目特点和类型,合理安排建设项目时序,对建设项目进行长期系统性安排。
(4)全面协调原则
基于“海绵”理念,全面协调XX市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使海绵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相结合,与XX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有关专项(专业)规划相协调,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三、工作要求
(一)加快规划编制。
从2018年开始,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指标来控制和实施,将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项目规划设计条件,确保项目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抓紧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批复和海绵城市建设详细性规划编制工作。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
(二)严格管控建设项目。
从2018年开始,要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土地出让、立项、规划审批、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管控环节,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确保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同步竣工投入使用。
1.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和规划条件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文件或土地划拨的重要依据,作为规划许可的前置条件。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
2.要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各项规范和技术导则,作为规划方案审核、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环节重点审查内容,并将落实情况纳入规划综合验收和竣工验收进行备案。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
3.要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排水设施、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
制定完善园林绿化、城区河道水系管理标准,加强日常养护,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效益有效发挥。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XX街道
4.要加强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和透水材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
推广应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
(三)统筹实施海绵型项目建设。
根据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年度建设计划,按流域和排水分区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
分阶段有序组织实施。
1.居民建筑与小区要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小区露天步行道、园路等应采取透水铺装,绿地要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设施或其他相应设施。
已批在建的建筑与小区应结合实际,遵循因地制宜、施工简便、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改造,落实低影响开发要求。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XX街道
2.道路和地上停车场,要统筹规划设计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道路高程、横断面、绿化带、排水系统,使用透水型材料和铺装工艺,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新建、改建道路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或对道路侧石进行改造、增加雨水排放口等措施,将雨水引入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净化和吸纳。
道路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运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湿地、水塘等多种形式的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周边地块雨水径流,
控制径流污染。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XX街道
3.新建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应因地制宜采取透水型铺装、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水塘等分散式消纳和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为滞蓄周边雨水提供空间,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局、XX街道
4.要加强对城市河道、坑塘、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整治恢复,严格控制河道蓝线,严禁挤占河道行洪断面、截弯取直,充分发挥河道生态系统对雨水的积蓄、过滤、净化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蓄集雨水,削减洪峰,加快改造消除城市易涝点。
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XX街
道
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范围
主城区、望城片区和开发区片区,面积为34.29 平方公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X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领导XX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其职能为: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统筹调度和组织实施。
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各专业规划要求及计划任务。
领导小组下设海绵城市建设专职办公室,由城建局和规划局负责,下设2个工作部,分工负责海绵城市各系统任务的组织管理与落实。
分别为综合部、、规划部。
综合部:设在城建局,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工作的总体协调和调度,研究制定各类相关制度,起草各类材料,组织各类会议,做好文件收发、信息报送、档案管理、后勤管理等。
规划部:设在规划局,负责协调、督促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设要求依法纳入规划“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土地招拍挂、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
在供地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予以落实,配合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二)加强资金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部门通过现有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并会同市城乡建设部门拟订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海绵城市
建设;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在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中,优先考虑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
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方式上由政府单一渠道向社会多渠道筹资转变,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特许经营等模式;各相关建设单位应将排水管网、河道沟渠等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及后期运营服务适当组合打包,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与金融资本结合,采取总承包等方式统筹运作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
(三)加强监督考核。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督查考核制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青岛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评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督促指导各单位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定期对各单位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各部门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和运行情况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技术问题的培训学习,大力宣传、推广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工作突出的单位和典型示范项目,使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