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的临床应用》第一章解表剂一、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毛,汗而发之”的原则立法。
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二、适应症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三、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使用注意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随时空的与体质强弱的不同酌定用量。
第一节辛温解表一、适应症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二、常用药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
因寒邪束表,每致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桂枝、川芎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等。
三、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
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泄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血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之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
2.加减法: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药理研究:1)发汗作用;2) 解热抗炎作用;3)镇静、镇痛作用;4)平喘作用;5)镇咳祛痰作用;6)抗过敏作用;7)利水消肿作用;8)中枢兴奋作用;9) 强心升压作用;10)降脂减肥作用。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抑郁症、嗜睡症、肥胖症等。
【临床报道】麻黄汤虽为发汗之峻剂,对外感发热只要辨证准确,确可收汗出病愈之效。
李风林等以本方水煎服,1~3岁,麻、桂、杏、草各6g,水煎2次共100ml;4~7岁,4药各8g,水煎2次共140ml;8岁以上,4药各10g,水煎2次共200ml;每日分3次温服,服后加衣被令其微汗,热退即停药。
治疗小儿发热167例,体温均在38℃以上。
其中上感者123例,兼乳蛾者44例,兼痄腮者4例,其咳者9例;衄者4例。
结果: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而痊愈者153例;服药2天,体温仍在38℃以上,主症未消失者11例,治愈率为94%。
分型发现,发热恶寒者84例,治愈77例;发热恶热者70例,治愈66例;发热而不恶寒热者13例,也有很好疗效。
三型间疗效无差异。
[李风林,等.麻黄汤治小儿发热167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1985;17(9):28]【实验研究】麻黄汤能使小鼠泪腺、唾液腺等分泌显著增强;静注给药30分钟时可使升高的体温下降63.8%,至120分钟时下降达130.4%。
此外,麻黄汤还能显著延长氨雾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显著促进小鼠支管对酚红的排泌,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纤毛的运动,并能使小鼠肺支气管灌流时间缩短,提示本方既有较强的发汗解热作用,又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田安民,等.麻黄汤与桂枝汤药理作用的比较。
中医杂志 1984;25(8):63] 配伍研究发现采用汗液着色和对汗腺上皮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给予麻黄的大鼠足跖汗腺上皮细胞内水泡数目有所增加,麻黄加桂枝时则可使汗腺上皮细胞水泡明显扩大,数目也显著增加;观察汗液分泌,也可见二药合用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明麻黄配桂枝能明显促进发汗作用,为二者的“相须”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沈映君,等.麻黄桂枝协同发汗作用的实验研究。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6;9(1):31]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3g)【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本方的治疗范围,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医家的运用情况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
这是因为桂枝汤本身具有调和营卫、阴阳的作用,而许多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多可出现营卫、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金匮要略论注》卷上),是对本方治病机理的高度概括。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2.加减法: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助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药理研究:1)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2) 汗液分泌的调节作用;3)抗炎镇痛作用;4)抑制流感病毒作用;5)性激素调节作用;6)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7).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月经不调、痛经、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属营卫不和者。
【临床报道】桂枝汤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凡属营卫不和证者,常奏奇效。
姚氏以本方为主治疗24例内伤发热,其中功能性发热18人,不明原因发热6人,既往有传染病史3人。
水煎温服,2周为1疗程。
结果,痊愈16例,占66.7%;有效2例,占8.3%;好转4例,占16.7%;无效2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67%。
[姚鹤年,等.桂枝汤加味治疗内伤发热24例。
辽宁中医杂志1989;13(1):19]桂枝汤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见有风寒表虚证候者,疗效颇佳,应用亦广。
陈氏以本方为主方,水煎分2次温服,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主要症状为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畏冷,鼻粘膜苍白,水肿,严重者头疼,咽疼或吞咽有异物感等。
结果:显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100%。
随访半年无复发者52例,有复发但症状减轻者7例,发作如初者1例,复发率为13.3%,重复治疗仍然有效。
[陈敬坚.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4):18]【实验研究】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全方抗炎、抑制病毒增殖、增强单核巨嗜细胞系统( RES)功能的作用显著强于组成药味的各种组合,全方减去任何一个药味都会影响疗效。
方中各组成药味在全方所起的作用不同,桂枝在抗炎作用上是主要的,芍药在抑制病毒、大枣在提高RES功能上是主要的。
方中各组成药配合有协同或拮抗,但以协同为主。
如桂枝伍芍、姜、枣,均能增强抗炎作用;芍药配姜、枣、草,均能增强抑制病毒作用;桂枝配伍生姜、甘草配伍芍药、大枣,均能增强RES吞噬活性,而大枣与芍药配伍,则拮抗RES的吞噬活性。
[田安民,等.桂枝汤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成药研究1983;(3):25]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