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统计学总复习 1ppt

教育统计学总复习 1ppt

M
0
≈ 3Md
− 2X
fa ⋅i + fb
.King插补法 W.I .King插补法
M
0
= L +
f
a
2、差异量 (1)全距 (2)四分位距 (3)百分位距 (4)平均差 方差、 (5)方差、标准差 ①概念 ②意义 ③计算
σ2 =
( X − X )2 ∑ n
2 S 2 (σ X ) =
反映变异幅度的
教材: 教材: 教育系王晓玲《教育统计学》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系王晓玲《教育统计学》 教育系王晓柳《教育统计学》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系王晓柳《教育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 北师大学心理系张厚灿 《教育与心理统计》
教 育 统 计 学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数据的种类 直观描述:统计表、 单变量 直观描述:统计表、统计图 特征量:集中量、 特征量:集中量、差异量 相关的概念:方向、 相关的概念:方向、程度 积差相关 双变量 线性回归 其它相关:等级、点二列、 其它相关:等级、点二列、 概率 概率分布:二项、 基本原理 概率分布:二项、正态 抽样分布 参数估计 点估计 区间估计 单组 计量资料 双组 单因素 多组 区组 比率 双因素 假设检验 计数资料 卡方 独立 非参数检验 相关
∑X = 52 ∑X = 336 ( X) X −∑ ∑
2 2 2
n
336− 522 /10 n = = 6.56 = 2.56 10
某项调查获得52个数据, 52个数据 例6、某项调查获得52个数据,求得其总和为 152,平方和为3664 但因其中两个数据6 3664, 152,平方和为3664,但因其中两个数据6,6 是错误数据,需要删掉, 是错误数据,需要删掉,求删掉这两个数据后 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n = 52 − 2 = 50 解: ∑ X = 152 − 6 − 6 = 140 ∑ X 2 = 3664 − 6 2 − 6 2 = 3592 (∑ X )2 2 ∑X −
根据下表中组别的含义, 例3(1)根据下表中组别的含义,确定各组的组 中值, 中值,填入表中 求该分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求该分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标准差 组别 1814106合计
f 3 4 3 5 x fx fx2
组别 1814106合计
f 3 4 3 5
x 20 16 12 8
i 4 1 Md = L + N − n = 10 + (15 / 2 − 5) × = 13 2 f 3 3
(
n −1
n =
2
)
15−1
= 22.095 = 4.70
4、 计算下列资料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 计算下列资料的平均数、中位数、 标准差
组别 f x 60- 64- 68- 72- 76- 80- 841 2 4 5 3 3 2
∑X X =
n
=
937 = 72.08 13
2
∑X = 937 ∑X = 69155 ( X) X −∑ ∑ 69155 937 /13 −
2 2
S=
n −1
2
n =
2
2
13−1
= 13491 = 11.615 .
σX =
( X) X −∑ ∑ n
n
69155 9372 /13 − = = 12453 = 11.16 . 13
fx 60 64 36 40 200
fx2 1200 1024 432 320 2976
步骤: 表的第2列乘以第3 步骤:1、写出各组组中值; 2、表的第2列乘以第3列, 写出各组组中值; 写在第4 表的第3列乘以第4 写在第5 写在第4列;3、表的第3列乘以第4列,写在第5列;4、 ∑ 对第2列求和。 对第4列求和。 对第2列求和。得 ;对第f4列求和。得
(
)
MO = L+
fa 3 i = 72 + × 4 = 73 .71 fa + fb 3+4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 例 5、依据下表中的数据,计算三个组该项测 验的总平均成绩与标准差 组 别 人数 A班 B班 C班
i
平均数
标准差
∑X
∑X
2
4 4 2
6 5 4
2 3 2
24 20 8
160 136 40
(2)特征量 ①集中量 平均数:算术、加权、几何、 Δ平均数:算术、加权、几何、调和 中位数(百分位数) Δ中位数(百分位数) Δ众数 ②差异量 反映变异幅度的:全距、百分位距( Δ反映变异幅度的:全距、百分位距(四分 位距) 位距) 反映离中趋势的:平均差、方差、 Δ反映离中趋势的: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③相关系数 Δ相关的概念 Δ积差相关 Δ等级相关 Δ点二列相关
反映离中趋势的
( X − X )2 ∑ n
S2 =
( X − X )2 ∑ n −1
最常用的公式
σ
=
∑X
2( Biblioteka ) − ∑n2n
X
S =

X
2
(∑ X ) −
n −1
2
n
重点是由上述公式计算方差、 重点是由上述公式计算方差、标准差 对于下列数据, 例1、对于下列数据,使用何种集中量表示集中 趋势,其代表性更好?并计算出来。 趋势,其代表性更好?并计算出来。 (1)4、5、6、6、7、29 ( 2 ) 3 、 4 、 5 、5 、7 、5 ( 3 ) 2 、 3 、 5 、6 、7 、8 、9 、
∑fx
对第5列求和, ;对第5列求和,得 ∑ f x
σx =
2
5、带入公式得
∑fX2 −
(∑fX)
n
2
2976− 2002 /15 n = = 20.6222= 4.54 15
解: ∑ fX = 200 ∑ fX = 2976 ( fX ) fX − ∑ ∑ 2976− 200 /15
2 2 2
S=
rb = X
P
X p − Xq rpb = pq St
− X q pq St Y

rb =
X
P
− Xt p St Y
(4)品质相关 (4)品质相关 概念:如果两列数据都是类别(定性) 1、概念:如果两列数据都是类别(定性)的 根据这样的资料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就应该采用品质相关的方法 2、计算 独立性检验其实就是品质相关的显著性检验 (1) df=1
一、绪论 (一)统计规律与统计学方法 统计:搜集、整理、计算、 1、统计:搜集、整理、计算、分析和推断 2、统计规律 3、统计学方法 4、统计学 数理统计 统计学 应用统计 (二)教育统计学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手段 1、教育统计学 2、教育统计学方法
(1)和其它方法一样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 为目的 (2)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手段 最高层次: 最高层次:方法论 中间层次:教育实验、 中间层次:教育实验、教育调查 最低层次:统计学方法、测量学方法、 最低层次:统计学方法、测量学方法、 计算机算法 3、意义 才能理解抽样调查、 (1)才能理解抽样调查、教育实验等科学研 究设计的依据 帮助从杂乱的数据中梳理出头绪, (2)帮助从杂乱的数据中梳理出头绪,透过 现象把握实质 (三)教育统计的基本内容 1、描述统计 (1)直观描述
2、积差相关 (1)应用条件 (2)计算
r=
∑X
3、其他相关
2
∑ ( X) − ∑
XY −
(∑ X )(∑ Y )
n
2
∑Y
2
( Y) − ∑
n
2
n
(1)等级相关 ①应用条件
②计算
rR = 1 − 6∑ D n n
2
(
2
−1
)
(2)点二列相关 (2)点二列相关 ①应用条件 ②计算 (3)二列相关 (3)二列相关 ①应用条件 ②计算
σX =
∑X = 20 ∑X = 58 (∑X) ∑X −
2 2 2
n
8
n
2 n = 58− 20 / 8 =1 8
S=
(∑X) ∑X −
2
2 2 n = 58− 20 / 8 = 1.143=1.069 8 −1
n −1
(2)54,63,67,67,67,67,68,69,72,74,82,88,99 67; Md=68 68; MO=67; Md=68; R=45 R=45
③计算
∑X X=
n
i
∑f ⋅X X= ∑f
i i
i
∑n ⋅ x X= ∑n
i i
i
(2)中位数 ①概念 ②计算 观察 N i Md = L + ( − n 0 ) ⋅ 公式
2
f Md
百分位数P □百分位数PX
(3)众数 ①概念 ②计算 观察 公式
K.Pearson经验公式 K.Pearson经验公式
(∑ fX ) −
n −1
2 2 n = 112752− 1496 / 20 = 44.8 = 6.69 20 − 1
σx =
fX 2 ∑
(∑ fX) −
n −1
2 2 n = 112752− 1496 / 20 = 42.56 = 6.52 20
i 4 Md = L + N − n = 72 + (20 / 2 − 7) × = 74.4 2 f 5
测量 、计数 连续、 连续、 离散
Δ根据研究目的 单向:周延的、 Δ单向:周延的、互斥的 ③保留最多信息 (2)编制统计表的一般要求 (3)次数分布表 种类 编制步骤 组限 上限 下限 组中值 组距 向上累计 以下分布 2、次数分布图 (1)种类 直条图 直方图与折线图 (2)绘制 (三)特征量 1、集中量 (1)平均数 种类: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①种类: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 均数、 均数、调和平均数 ②适用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