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XXX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名称:XX市XXX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申报单位:XX市人民政府申报日期:XXX年03月目录一、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现状 (1)(一)基本情况 (1)1、自然生态条件 (1)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3、农业发展现状 (2)4、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3)(二)建设规划 (4)1、建设内容产业现状 (4)2、发展潜力 (5)3、当地资源条件 (5)4、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布局 (6)5、发展目标 (7)6、资金投入 (7)7、保障措施 (8)二、试点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11)(一)总体思路 (11)(二)任务目标 (11)三、试点建设概况 (12)(一)项目实施区域情况 (12)1、XX镇 (12)2、XX乡 (12)3、XX街道办 (13)4、XX镇 (13)(二)相关产业及基础设施情况 (13)(三)项目实施主体基本情况 (14)1、XX省XX木业有限公司 (14)2、XX市XX养殖有限公司 (14)3、XXXX农肥业有限公司 (15)4、XXXX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6)5、XX市XX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16)6、贵XX市XX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17)四、建设内容 (18)(一)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工程 (18)1、建设区域 (18)2、建设内容及规模 (18)3、收储中心建设标准 (19)4、建设目标 (19)(二)农作物秸秆还田工程 (20)1、建设区域 (20)2、建设内容及规模 (20)3、建设标准 (20)4、建设目标 (20)(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工程 (21)1、建设区域 (21)2、建设内容及规模 (21)3、建设标准 (21)4、建设目标 (22)(四)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生产工程 (22)1、建设区域 (22)2、建设内容及规模 (22)3、建设标准 (23)4、建设目标 (23)(五)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试点工程 (23)1、建设区域 (23)2、建设内容及规模 (24)3、建设标准 (24)4、建设目标 (24)(六)监测调查与第三方服务 (24)1、建设区域 (25)2、建设内容及规模 (25)3、建设标准 (25)4、建设目标 (25)五、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26)(一)建设模式 (26)(二)运营模式 (26)1、秸秆收储体系运营模式 (26)2、秸秆“五化利用”运营模式 (26)六、投资概算 (27)(一)项目总投资 (27)1、秸秆收储体系建设试点工程 (27)2、农作物秸秆有机肥生产试点工程 (27)3、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试点工程 (28)4、监测调查与第三方服务 (29)(二)项目投资概算明细表 (30)(三)自筹资金来源 (32)七、整合资金 (33)八、资金使用计划 (34)九、进度安排 (35)十、建设成效 (36)(一)经济效益 (36)(二)社会效益 (36)1、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36)2、促进增收 (36)3、提高产量品质 (37)4、增加就业 (37)5、推进生态循环发展 (37)(三)生态效益 (37)十一、保障措施 (39)(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39)(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39)(三)加大投入,扶持发展 (39)(四)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39)十二、附件 (40)附件1 试点建设区域位置图附件2试点建设主体实施方案、合作意向书、资金自筹证明附件3 试点建设主体基本情况附件3-1 XX省XX木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附件3-2 XX市XX养殖有限公司基本情况附件3-3 XXXX农肥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附件3-4 XXXX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本情况附件3-5 XX市XX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附件3-6 XX市XX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附件4XX市人民政府成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的通知附件5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办法》的通知XX市XXX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根据XXX年2月1日省农业厅关于组织申报XXX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通知,结合《XX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XXX-2021)》,为促进XX市秸秆综合利用持续开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秸秆焚烧、随意抛弃等不良现象,实现秸秆多元利用、高效转化,助推生态农业循环发展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现就申请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制定具体方案,以便对项目实施加强指导、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一、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现状(一)基本情况1、自然生态条件XX市地处东经104°51'~105°11',北纬24°38'~25°23'。
国土面积2911.1平方公里,海拔780~2207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高原山地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4~19℃,年降雨量1400mm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霜日2~3天,年均日照1600小时左右。
具有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气候特点,适宜多种动植物栖息、生长。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XX市气候宜人,交通便捷,联“滇”接“桂”,“通衢三省”。
东接安龙县,南联广西西林、隆林,西邻云南罗平、富源,北达兴仁市、普安县、盘州市,南盘江顺西至南,盘绕市境,为三省毗邻地区商业集散地与通衢要塞,是XX首府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信息中心。
全市辖30个乡镇(街道办),人口84.26万人。
城市规划建设将按照1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和建设,力争把XX市建成黔、滇、桂3省区接合部的中心大城市。
市境内建成了瑞金大道、XX 大道、XX广场、坪东广场、XX机场、北京路高架桥、多座内环人行天桥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工程。
现已形成了老城区、桔山、下五屯、坪东等6个片区的城市基本构架。
一批明星乡镇、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正在加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XX城区为中心、各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为重点的大交通优势,以水电、火电、煤炭为重点的大能源优势,以程控交换、移动通讯、国际互联网为重点的大通信优势,初步奠定了XX作为黔、滇、桂结合部100万人口中心城市的基础地位。
在发展城市产业上,用轻工业支撑,发展有基础的药业、酒业等轻工业,解决就业,减少污染。
在增强实力上,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商贸、餐饮、宾馆酒店、文化娱乐、金融、通信、旅游服务、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商品批发配送及仓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第三产业,使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明显提高。
在完善功能上,重点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市场与物流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6.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7.3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23亿元。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714.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69.3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64元。
3、农业发展现状XX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构建种养循环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链条,科学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市场化、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中药业和畜牧养殖业的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烤烟、油菜、茶叶、中药材、核桃、板栗、优质稻、蔬菜、芭蕉芋、水果、甘蔗、生姜、马铃薯、花卉、生猪、肉牛、肉羊、禽、鱼等19个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建设,建立和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带,基本实现上述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效益化发展。
2018年,全市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124家。
绿色食品品牌3个,认证面积0.21万亩,有机食品品牌3个,认证面积0.2万亩。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5.79亿元,其中农业36.37亿元,增长7.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5.28%。
4、秸秆综合利用情况2018年,全市种植农作物70.96万亩,秸秆可利用量25.05万吨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80.7%。
秸秆利用方式已由过去主要用于牲畜饲料、生活燃料,扩展到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领域。
秸秆“五化”利用格局基本形成,高效转化正在崛起!(1)秸秆肥料化利用2018年,全市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16.04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64%,其中:还田秸秆12.53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50%;生产有机肥利用秸秆3.51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4%。
(2)秸秆饲料化利用2018年,全市秸秆用于牲畜饲料约2.43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9.7%。
秸秆种类主要为稻草、玉米秆、薯类作物及糖料作物秸秆等,且主要是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收储直接饲喂及少量青贮饲喂。
(3)秸秆能源化利用2018年,全市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约1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4%。
秸秆种类主要为玉米秆、烟秆、油菜籽秆等,且主要用于生产固体成型燃料。
(4)秸秆基料化利用2018年,XX市育苗基质和栽培基质利用秸秆0.25万吨左右,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
秸秆种类主要为稻草、烟秆、油菜籽秆等,且主要用于生产菌棒和培植花卉苗木盆景的营养基料。
(5)秸秆原料化利用主要用作加工板材,部分用于编织等。
目前,全市有规模化加工企业2家,年利用秸秆0.5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
(二)建设规划1、建设内容产业现状(1)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周边乡镇(街道办)因交通方便、农民的思想解放,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快、效率高、前景好;偏远乡镇因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秸秆综合利用推进慢,且焚烧、抛弃秸秆的现象尚未彻底杜绝。
(2)设施设备欠缺一是因农村土地破碎化程度严重,不适宜配备大型收割机械、耕整机械,特别是集收割作物、碎化秸秆为一体的机械,以致秸秆精细化还田推进较慢。
二是因多年来没有相应项目支撑,加上地方财力趋紧,不能为广大农民推广秸秆还田、配置秸秆粉碎机械等提供奖励补助。
同时,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涌现,原一家一户配置的悬耕机已退出农田、变成废铁,而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又因降低成本投入,一时未能配置与耕作、秸秆还田有关的设备。
(3)收储运体系不完善一是全市收储运体系不健全,没有龙头企业支撑。
一些兼顾收储运的小型企业又各自为阵,没有协同建立互帮互促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收储运经济效益低,许多企业不愿专营收储运业务,而是根据自身的产品生产需要收储适量秸秆。
三是山地多的乡镇,因交通不便、收储运成本高,许多企业不愿光顾,以致秸秆浪费,无法实现高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