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总结

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总结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总结
《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和20个关键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推进这项工作。

现总结如下:
一、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1、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

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打破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二、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重视采用灵活多
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证据的手段。

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改革分数评价机制,不把分数与智商、质量划等号,教师不能把分数当作控制学生学习的法宝和惩罚手段,而应把它作为诊断和激励的手段。

另外,在考试方面,要改单一的笔试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查,全面评价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笔试,口头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建立《学生质量评价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把学期末学生已往的《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评价手册》。

在素质评价手册中改变传统的评语模式,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真实写照,形成谈心式的评语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各种兴趣的持续增长和良好品格的逐渐形成。

教师评语的个性化、具体化、系统化,使评语在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综合评价体系,“等级评价”是核心,将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需努力”等四个方面,使大部分学生体验到当优秀生的快乐。

特长评价,评学生最得意的事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评语评价,突出“三性”: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

简短的评语,给学生以新的感受,点燃了孩子们希望之火,也融洽了师生感情,把学生从过去
分数的重压下解救出来。

总之,改革评价机制,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不能仅仅只看到一方面,真正全面的评价一个老师、衡量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