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二)
第二课时
三、读题干
①理解题目问什么②题干中隐含的答题信息③分值
练习:一、增强读题意识:吃透题干,明确信息,有的放矢。
审题出现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一)粗心大意,漏读信息。
(二)不解题意,错读信息。
(三)寻找隐含信息的能力差。
(四)受心理习惯的支配及定势思维的干扰。
如上表所示,题干中的表述相当明确,为显性信息。
稍加注意,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这些显性信息,并踩点答题。
但有些题目比较灵活,对我们的读题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还要挖掘题目中存在的隐含信息,准确理解题目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
【试题呈现2】
2009年初三最后一次月考卷说明文阅读为《生物多样性》,命题者别具匠心地设计了
分析答题出错原因:
例1: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原句“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让人更直观地发现其危害之大。
(粗心大意,漏读信息,导致表述不全面。
)
例2: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人们不知道6000名儿童是什么概念,用“20架大型客机”来提醒污染水对人们健康危害大。
(大体理解题意,但是很可惜,打了“擦边球”。
)例3: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原句多了一个句子,用了比喻,使读者印象深刻,更形象地突出了不卫生的水对个体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
(对说明方法一知半解,答案似是而非。
)请写出正确答案:
例4:我认为原句好。
因为原句用词更科学,“大约” 表示估计,对死亡人数做了科学严密的表述。
“20架大型客机坠毁”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更令人触目惊心,更能警醒人类。
改句则过于平淡,无法唤醒一些麻木的灵魂。
(全面理解题目,表述准确到位。
这是完全读懂了隐含信息的堪称完美的答题。
)
读题干,抓住题干的关键词。
读题干,明确答题范围。
答题范围一般涉及四种情况:结合句子答,结合上文答,结合下文答,结合全文答。
读题干,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四、选读文章
将题目还原,根据题干信息、题目要求、分值,选读文章、理解句段(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间关系)、确定大致答案。
试以表格呈现几例09年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题,略见一斑:
由上表题目表述中可见,有的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语境,有的要求回归某一语段,有的要求回归全文。
这其实无声地提示我们要树立语境意识答题。
缺乏语境意识的答题,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回答是站不住脚的。
【试题呈现1】
以09年温州中考现代文阅读二《老屋》(作者:周克武)为例吧。
五、整理答案,分条规范答题
尽量使用原文或对原文稍加整理作答,必要时进行概括。
注意不能只管答术语,还要引用原文作具体分析。
有了“语境意识” “读题意识”之外,还要具备“答题意识”。
缺乏答题能力,将功亏一篑。
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更趋开放。
“文本阅读,不应只满足于理解,更应从中获得感悟。
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鉴赏、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并用精到的文字加以表述。
”④有些考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悟能力。
如:联想题、想像题、赏析题、评注题、随感题。
对于这类题目,提高答题意识,组织语言,锤炼语言,尤其重要。
怎样高效答题呢?(一)根植文本,选准角度,找到答题切入口。
(二)整合文意,简洁表述,言之成理。
(三)分层作答,条理清晰。
(四)语言畅达,可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试题呈现3】
近两年,各地分别出现了这样颇具导向意义的题目,如:
09温州卷:《19、老屋》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5分)
答案:
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
(评价)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结合全文)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联系现实生活)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总结)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
(评价)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结合全文)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联系现实生活)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总结)
09年扬州卷:《11、那一扇门》
4.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4.(1)主人公是“少年”。
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
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
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
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09年苏州卷:《17、老水车旁的风景》
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6.本题为开放题,应尽可能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
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
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09年厦门卷:(第三篇)
5.安娜未能完成与萨乌什金的母亲面谈的计划,有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说“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
(5分)
答案: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安娜虽然未见到萨乌什金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萨乌什金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此行,使萨乌什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
所以,安娜此行胜过家访。
附录一: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
开头段落结构上的作用可以用“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等表达;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用“开篇点题”“引出文章话题”等表达。
中间段落一般是结构上的作用,可以用“过渡”“承上启下”等表达。
文末段落的作用在结构上可以用“总结全文”“文末点题(卒章显志)”“照应前文或开头”等表达;在内容上的作用可以用“深化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中心”“引起读者思考”等词语表达。
但具体的内容亦有具体的作用。
附录二: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散文离不开情。
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
议论文,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小说则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附录三:①注意由分值来推断答案给分点的数目。
阅读题往往1分或2分对应一个给分点。
如果分值是3分或3分以上,就需细心推敲给分点的数目,以求答案要点完备无缺。
注意答案要点在内容上要独立,不可包容。
②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陈述答案。
不怕你多答,就怕你少答(选择题除外)。
学生答题往往要点不全,而评分标准中无答题要点多而扣分的规定。
③尽可能有原文作答,并与题干指向一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