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重点难点问题分析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材料2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材料3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请回答:材料1中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它的导火线是什么?根据这些口号,你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2)结合材料3,概括材料2中“全市罢工”的结果?它说明了什么问题?(3)概述该运动的历史意义?2.中共诞生与民主革命纲领阅读材料:材料1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A.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军队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B.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C.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中共“一大”当纲》材料2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展现里奋斗的目标是: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㈢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共和国。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回答:(1)从革命目标看,材料1和材料2有何不同?(2)材料2的内容是否表示中共放弃了“一大”制定的畚斗目标?证据是什么?(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是什么?3.国共合作的原因及影响(1)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有何影响?(2)国共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①开始时间:年7月,决定出师北伐。

②目的:打倒,推翻。

③打击目标:、、。

④成果:歼灭、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⑤失败:和发动反革命政变。

4.中共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1)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这支队伍后来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4)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召开。

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5.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二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材料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请回答:(1)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央红军渡过的三条主要大河及战果。

(3)根据材料二概括的红军长征精神,试各举一例说明。

(4)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基础练习:1.某电视剧剧组拍摄《中国崛起》时有一组“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大事回放”场景,我们可断定入选的是A.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B.武昌起义、中共诞生C.五四运动、长征胜利 D.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成立2.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A.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B.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C.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1915年 B.L917年 C.1920年 D.1924年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A.以反封建斗争为目标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C.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D.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5.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根据国情对中国革命所进行的可贵探索表现在A.宣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B.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D.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6.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A.参加北伐战争 B.拒绝张杨兵谏C.组织徐州会战 D.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7.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其“失败”是指A.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共内部占了上风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8.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中共杭州特别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C.黄埔军校的建立D.中共“二大”的召开9.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长征胜利完成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10.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A.江西的瑞金 B.江苏的南京 C.贵州的遵义 D.陕西的延安1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是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12.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A.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所有制B.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D.劳动人民的私人土地所有制13.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14.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

观察右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A.北伐战争B.工农武装割据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5.有个部门组织了主题为:“重走北伐路”的学生夏令营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全体营员分为三组,从广州出发,分别按照当年北伐进军的路线,前往武汉、上海、南京,沿途参观革命历史遗迹,最后到上海会合,交流这次重走北伐路的体会。

出发前,活动组织者拟向全体营员介绍当年北伐的历史,请你为其撰写解说要点。

(要求写出北伐的主要对象,国共合作对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中国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阅读材料:材料一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出的9名常驻议员中,共产党员占3人;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6人。

材料二:美国记者怀特写道,“共产党……让他决定自己应缴纳多少赋税,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他必然会拥护这个政党”。

材料三:抗战爆发后,来自海内外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延安。

在许多国家的街道上,经常能看到华人为抗战募捐的场面。

依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能够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的原因。

2.阅读材料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图1 图2请回答:(1)图1反映了什么战略形势?有何战略意义?(2)图2反映了怎样的战略形势?概括其历史影响?4. 2004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实际上,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是在战争年代,重工业始终不忘追求民主政治的建设。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在20世纪40年代中共为追求民主政治所作的努力和斗争。

(2)指出这些努力和斗争的最终结果。

5. (07年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6分) 7.关于国共两次和谈 北平谈判(背景:三大战役取胜,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已经大势不再目的:蒋介石的缓兵之计,毛泽东想迅速结束战争(提出了八项条件),李宗仁想划江而治 结果: 国民党方面拒签 重庆谈判(1945.8)背景:抗日战争刚结束,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国民党内战准备尚不充分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这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中共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基础练习:1.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2.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用黄铜铸成。

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

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A.清政府统治结束B.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D. 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3.作为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蒋介石有过一次难得的会见并合影,这次合影是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战胜利后4.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永远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5.朱德赞扬百团大战是“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该战役 A.给日本华北驻军以沉重打击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C.有利于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D.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的转折点 6.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最核心的内容是A.日强我弱,中国不能速胜B.日本国小、物缺、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C.国际上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D.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7.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A.粉碎重点进攻B.战略反攻C.三大战役D.渡江作战8.甲午战争中中国遭到惨败;抗日战争中中国取得完全胜利。

相关主题